【编者按】浦洁修(1907年—2000年),女,字逸清,著名化学家,政治活动家。师大附中1924届校友。全国人大代表,民主建国会中央名誉副主席,北京市民建名誉主委。平民家庭出身的浦氏三姐妹,以其鲜明的个性及独特的经历,在当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了或喜、或悲、或悲喜交加的角色。
一心向学,笃信科教兴国 |
谈到中国国民党的历史,不能不谈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宋氏三姐妹”。而谈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不能不谈浦洁修、浦熙修、浦安修“浦氏三姐妹”。浦氏家族世代居住在江苏嘉定县(现归上海)。三姐妹的父亲浦友梧是个读书人,清代末年毕业于南京商业专科学堂,后供职于北洋政府交通部。母亲黄氏终年在家操持家务。大姐洁修出生于1907年。两年后,熙修出世。1917年,浦氏全家迁到北平,在这里小妹安修及弟弟通修相继出生。她们姊妹三人都在北京师大附小和北京师大附中上学,直至到北师大求学。 |
六口之家,全靠父亲的微薄薪水度日,只能维持温饱水平。而且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无用,为此她中止学业,到一所教会小学教书。洁修受科教兴国思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在教书之余,瞒着父母,偷偷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公费生。被北师大化学系录取后,洁修一边教书挣钱,一边完成了学业,可见其吃苦与刻苦。大学毕业后,慈母病故,父亲去南京工作,浦洁修挑起了照顾弟妹的重担。她先后在三四所学校同时任教,晚上挑灯夜作,精心备课;白天四处奔劳,因材施教,希望为国家多培养有用人才。 |
1932年,洁修用自己教书攒下的钱,远渡重洋到德国去留学。与大学同学杜春宴在异国他乡重逢,结下了白首之盟。怀着为振兴祖国效力的共同心愿,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因家庭生活拮据,靠半工半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937年,杜春宴获博士学位,洁修也获得特许工程师证书。夫妇俩满怀报效祖国的热望学习。那时,遥远的祖国正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她毅然结束了学业,于1937年乘海轮回国,任北平中国学院化学系主任、教授。 |
全心爱国,投身救国激流 |
在德国“九·一八”事变后,留欧学生不忘国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旅欧学生反帝同盟会”领导下(以下简称“同盟会”),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浦氏夫妇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同盟会”,学习进步刊物,宣传抗日主张,声援国内人民的抗日斗争。1934年,“同盟会”会员刘威一同志被德国警方拘留。夫妇二人闻讯后立即从德累斯顿赶往柏林,与爱国留学生一起抗议示威,并挺身担保,使刘威一被保释。 |
在重庆1937年。此时偌大个中国,已经没有知识分子安心搞科研的净土。他们回国与家人相聚仅两天,就爆发了“七七”卢沟桥事变。面对国破家亡的危机,一切爱国的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都投身到抗战之中。洁修夫妇于1938年先后来到重庆。在重庆期间,许多经历值得她回忆,许多事件成为她人生的重大转折。其中之一,就是受到八路军驻重庆代表周恩来同志的约见。周恩来同志和蔼可亲,嘘寒问暖,令浦氏夫妇倍感亲切。恩来同志爱惜人才、礼贤下士,更令夫妇二人没齿难忘。从此,他们一边继续执教,一边到企业兼职,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当地的资源,研制并生产出抗战急需的防雨布等战略物资,供应了前线,支持了前方战事。 |
1939、1941年国民党曾两次掀起反共高潮,重庆陷于血腥的白色恐怖之中。这段时间,刘威一等革命同志先后来到洁修夫妇家中。夫妇二人都像对待亲人一样,接待和帮助他们,彼此建立了真诚的友谊。其中,刘威一同志1939年来到重庆就住在他们家中,洁修介绍他到武昌中华大学任教,以掩护其从事革命工作,直到1941年刘威一从重庆撤离。 |
在进步妇女界领袖史良、刘清扬等人的引导下,洁修也开始投身妇女运动。抗战末期,她与进步妇女界的朋友们一起,揭露国民党专制统治的黑暗和腐败,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内战,做了许多工作。1945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半公开的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妇女联谊会在重庆成立,洁修和当时已成为著名记者的二妹熙修一起当选为理事。 |
1946年,洁修夫妇迁回北平。洁修一边担任振北制革公司经理的职务,一边与刘清扬、齐笑尘等人一起,发起筹建了中国妇女联谊会北平分会,组织北平妇女开展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斗争。震惊全国的美国士兵强奸中国女大学生沈崇事件发生后,洁修等人和北京大学生一起上街游行,抗议美军罪行,并以中国妇女联谊会北平分会的名义,和其他七个团体联合发表了《本市各界抗议美军兽行宣言》。 |
北平解放前夕,为了保护民族工业,洁修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带领工人把制革用的栲胶易地保存好,使振北制革公司解放后完好无损地交到人民手中。为了安定民心,迎接解放,洁修冒着杀头的危险,把《大公报》记者彭子冈起草的《告全市人民书》送到印刷厂印刷,秘密取回后,又组织妇女儿童趁夜深人静时,挨家挨户地塞到市民家的门缝里。 |
真心追求,“我要加入共产党” |
新中国成立不久,洁修为了组织妇女投入到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来,她辞去了振北制革公司经理的职务,将公司分给她的6500元股金全部捐献给福利基金会,并协助张晓梅等筹建了北京妇女联合会,并当选为副主席。 |
此时,民主建国会等八个民主党派在北京建立地方组织。浦洁修在重庆的好友、民建领导人罗章龙要介绍她加入民主建国会。她脱口而出:“我不想加入民建,我要加入共产党。”洁修的这一愿望被转达给周恩来同志。周恩来知道洁修为革命事业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考虑到新中国刚刚建立,许多统战工作急需要做,希望她留在党外,在统战工作中发挥作用。浦洁修从大局出发,服从组织安排,并由罗叔章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建国会。此后,不管做什么工作,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她都一心一意跟着党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兢兢业业地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任务。 |
1956年,她又一次提出了入党要求。十年动乱,浦洁修的丈夫被迫害致死,一个妹妹含冤逝去,一个妹妹饱受磨难,自己的身心受到极大摧残。但洁修的信念始终不变,1981年6月,她再次提出入党要求,在申请书中,表达了自己的坚定的信念:“尽管形势变化,道路曲折,我一直坚定不移地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我一生始终的愿望。”1991年2月,身体还没有从大手术中恢复过来的浦洁修,在病榻上填写了入党志愿书,面对鲜红的党旗,她激动地表示“我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了,这是我生命的新起点,今后更要努力”。 |
作为民建北京市委的重要领导人,她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同洁修共同工作过的人都说,她有用不完的精力。无论是下基层考察、搞调研,还是准备提案,她都事必躬亲,亲自参加,发表意见。她一生追求真理,清正廉洁,甚至连该得的稿费、误餐费、劳务费都拒不收取。近年,她又将自己节省下来的两万元钱捐给了希望工程,希望能使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她相信中国共产党,即使在反右及十年动乱期间,她的许多亲人蒙受了不白之冤,都没有动摇她对党的信念。她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民建会员一提起她,总爱称她为“我们德高望重的浦大姐”,可见她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她一谈起民建会老一辈“爱国、爱党、爱会、爱学习”的“四爱”精神,总是那样的深情与投入。 |
三姐妹中的老三浦安修对大姐的评价是:大姐有福,平平安安地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她对大姐的人生做了精炼的概括: |
追求真理,终生奋斗不止。谦恭谨慎,一生幸福平安。 |
(齐永茂老师根据张冬玲《记北京民建市委名誉主席浦洁修》、《闪耀百年中国文化名人星座·浦氏三姐妹》综合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