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列,1923年生于沈阳。1936年7月考入师大附中,在师大附中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高一结束后,跟随父亲到解放区。1950—1965年任国务院总理办公室秘书,在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长达15年之久。1971—1975年任我国驻苏联大使馆政务参赞。1983—1985年任我国驻匈牙利大使。
“不知道自己开始革命了” |
马列1923年生于沈阳,“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冬随家人逃亡到北平,进入师大附小读书。马列父亲上世纪二十年代就读于师范大学,是抗战前的老党员。马列小的时候常听父亲讲朱毛红军的事。因为家庭环境不错,马列从小没有挨过饿受过冻,没有所谓的阶级觉悟,但他从小就恨日本,他知道因为日本人,自己当了亡国奴。另外,他还恨蒋介石,他知道正是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千万父老才沦为亡国奴,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 |
1936年7月,13岁的马列考入北京师大附中。8月开学,稚气未脱的马列兴奋地开始了在师大附中的学习。当时学习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还有公民课。老师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先生,一般都在师大讲课,来附中兼课。老师的水平都很高,不带书也不带讲义,教几何的老师画图水平非常高,给幼小的马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考试是5分制,学业压力不大,课余生活也很丰富。 |
时值一二·九运动之后,北平的抗日救亡运动非常活跃。来到附中仅仅两周后,九月初的一天,马列好奇地看到自己教室旁边,高三教室外面一个大哥哥捧着个箱子,边上还围着一些人。马列忍不住凑上去问:“大哥哥,你们干什么呢?”大哥哥热情地告诉他“我们要去给抗日的将士募捐。”一听到是抗日的事,小马列的情绪也激昂起来,他迫不及待地说“带我跟你一起去吧!”看着这个小家伙渴望的眼神,大哥哥点头同意了。于是刚刚读初一的马列就跟着这位高三的大哥哥走上了街头。这位大哥哥叫李琦,当时已经是党员了,正是他带领着小马列积极参加了各种抗日救亡的活动。马列当时除走上街头募集援款,还参加了歌唱团,去清华大学参加抗日救亡活报剧的演出。在这些活动中,李琦看到马列非常热情积极,在1936年10月就介绍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这是当时我党领导的外围组织。 |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毕业后的李琦同志要离开北平去外地。走之前,他不放心地找到了马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还太小,就留在北平吧。但是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能让日本人知道你是干什么的。”小马列坚定地点点头,依依不舍地和大哥哥告别。 |
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回忆起在附中的这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老人还说,“我不懂得我那时就算参加革命了,到我离休时组织上告诉我,中央有文件,1936年参加“民先”的同志就是参加革命了。” |
“我们都是地下工作者” |
在附中的四年期间,马列尽可能地参加一些抗日救亡活动,演出,募捐,还有小组会。所有的这一切,他都没有告诉家里人。小马列虽然不知道父亲的真实身份,但他也能够感受到自己家不同寻常,家里床底下藏着油印机,有很多印刷品,父亲不给他看,也不许他偷看。三更半夜也经常会来人和父亲谈话,虽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但小马列凭直觉知道,这些都是好人。 |
而父亲估计也觉察到了小马列的蛛丝马迹,在家里经常唱些抗日救亡歌曲,课后还经常出去跟同学聚会。但父子两个从来没有相互问起过。 |
马列老人回忆这段往事,生动地跟我们描述,“我和父亲,是在两条线上革命,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 |
直到1940年夏天,父亲带着刚刚读完高一的马列一起到太行解放区,父子两个才互相交底。高二再开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奇怪,马列失踪了,到哪儿去了呢?他们不知道,马列已经像鱼儿到了大海,进入到一片自由广阔的天地了。 |
“我就叫马列了!” |
马列的本名叫马瀠,是父亲给起的,在师大附中读书的时候一直都是用的这个名字。1940年8月,马瀠在邢台地委等待分配工作。人们都说,你这个“瀠”字难认又难写,这是什么怪里怪气的洋学生名。马瀠也很苦恼,有一天来到救亡室,就是当时开会的地方,一抬头看到墙上挂着马恩列斯的照片,马克思排在第一,列宁排在第二。17岁的马瀠心眼一动,脱口而出,“我就叫马列了!”旁边的人一听不由得赞叹,这个小孩好大的口气啊!马列就马列吧。于是马瀠就正式改名为马列了。1940年9月,马列被分配到赞皇县的青年抗日救国会工作,负责宣传和儿童工作。 |
1941年5月,组织送他去延安继续深造学习。6月马列进入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开始学习俄文。抗大三分校后来搬到陇东,俄文队留在延安,隶属新成立的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撤离延安后,俄文队改为俄文学校。1943年成立了英文系,学校改名为延安外国语学校。这期间马列一直在学习俄文。 |
四年的延安生活快乐而充实,每天都是唱着,“祖国的孩子们,起来吧,起来吧”起床。在学习俄文同时,马列还参加了整风运动和劳动生产。开荒,种地,锄草,秋收,什么都干过,业余时间就看书。 |
“做了九年党外人士” |
虽然马列1936年就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但到解放区后,他一直是学生的身份。延安整风期间停止发展党,不吸收党员。1943年整风运动开始转入审干阶段,马列由于来自敌占区,而且怎么出来的又说不清楚,所以入党的事被耽搁下来。直到1945年,组织查明了马列的情况,终于批准了马列入党的请求。13岁参加革命的马列,终于在22岁加入了他所向往的组织。老人回忆起来,幽默地说,“我做了九年多的党外人士呢”。 |
1946年,马列与夫人结识,恋爱两年后,向组织提出结婚的申请。当时结婚的条件可不简单,要达到“二八五团”的标准,即年龄达到28岁,五年党龄,团级干部。而当时的马列没有一条符合。所幸他的夫人符合上述的条件,老人回忆起来,开玩笑说,“当时是我嫁给了她呢”。 |
“总理把我们家问了个底儿掉” |
1945年10月,马列跟随东北干部团,从延安到达沈阳。一次,跟随首长到大连出差,由于当时苏联红军在旅大地区驻军,地方急需俄语翻译,马列就被留在了大连。大连的实践,使一直学哑巴俄语的马列,口语也就慢慢地过了关。 |
1949年12月,毛主席访问苏联,去给斯大林祝寿。接着毛主席让周总理去莫斯科同苏联政府商谈签订新的中苏条约。大连党的负责同志跟随总理同行,马列作为随行工作人员,有幸第一次见到了总理。 |
六十年后,老人依然清晰地记得跟总理第一次见面的情形。1950年1月初从沈阳出发,几天后列车进入苏联境内,换了苏联的专车。火车上,马列作为唯一的俄文翻译,帮助总理与前来迎接的苏方外交官和列车上的人员沟通。第一次见到周总理,马列的心情非常激动还有点紧张,但很快马列就发现总理非常的平易近人。总理听说他是沈阳人,就主动跟马列讲他小时候跟着伯父在铁岭和沈阳读书的情况。总理还很详细地询问马列的家事。当总理听说北平解放前,马列的祖父母都七十多岁还做地下工作而且还加入了党组织,不断地赞叹。马列老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神情,用一种与年龄略不相称的童真说,“总理特好玩儿,什么都问。那次,可把我们家问了个底儿掉!” |
“在总理身边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
1950年10月志愿军过江前,周总理把马列调到北京,在国务院总理办公室工作,这一工作就是15年。 |
马列老人深情地回忆,“在总理身边工作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总理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我看到过总理落泪”,说到这里老人的神情也哀伤起来。“1954年,我军总后勤部长杨立三同志在莫斯科病逝。当时是我接到大使馆的电话,我立即报告给总理,总理一下子就落泪了。总理说,‘我长征时得了病,杨立三同志抬过我的担架。’”马列老人还告诉我们,总理生前特意跟身边同志交代过“我走以后,你们不要写我的事。” |
在总理身边的十五年,马列作为工作人员跟随总理出访过许多国家,到过日内瓦会议的会场,见证了周总理提出开创性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见证了周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1965年总理办公室撤销后,马列到国务院外事办公室任副秘书长。1971年任我国驻苏联大使馆政务参赞。 |
1975年秋,马列知道周总理病重住院,正好已在国外工作多年,可以回京休假。回京后,马列想要去看看总理。当时总理病情已经很危重,中央对探视限制得非常严格。邓颖超同志让秘书告诉马列,一定要服从组织的规定。 |
1976年得知总理去世的消息后,马列难以抑制自己的悲痛,由于情绪激动,心脏病犯了。在医院住院4个月后,前往北戴河疗养。刚到北戴河一个月,赶上了唐山大地震,屋子也不敢住了,搭了个简易棚,放上一张床,就在户外野营。“空气很好”,老人乐观地回忆。 |
10月中旬,马列夫人来接他回北京,一下车,外交部干部司的同志就激动地跟他伸出四个手指头。马列很困惑,“车误点了,应该三点到,四点才到。”人们迫不及待地跟他说,“不是,四人帮抓起来了。”马列难掩喜悦地追问,“真的吗?别骗我,我的心脏病还没好呢。” |
马列在得知四人帮粉碎的消息后,心情一下开朗起来,只是身体却是不如从前了。 |
兴趣广泛,与时俱进的老人 |
马列老人自小就兴趣广泛,游泳、滑冰、冰球、桌球、排球,样样都喜欢。老人还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他在附中读书时,一到冬天,下了上午课,就扛着冰鞋直奔学校对面的冰场,先买个烤白薯,揣在兜里,换了冰鞋再一边吃一边滑。一直滑到对面学校打预备铃,还有15分钟上课了,才换鞋跑回去上课。在附中的秋季运动会上,马列得过男子初级组50米,100米和跳高的总分第一名。 |
如今的马列老人已经八十七岁高龄了,但依然耳聪目明,乐观健谈。直到两年前,老人还骑着高座低把的赛车出去遛弯。路上骑车的年轻人看到这么一位骑赛车的老先生都投来惊奇的目光。 |
2008年2月,马列老人由于冠状动脉阻塞,要心脏搭桥手术。由于风险高,儿女都不敢签字,马列老人亲自参加了手术方案分析会,事前写好遗嘱,孩子不签字,他自己签。并且表示,手术成功了,是医院的成就,失败了,就当是为医院做点贡献吧。 |
马列老人,就是这么一位乐观豁达的人。对照附中“诚·爱·勤·勇”的校训,老人自己总结,“诚是忠诚,不管做事业,对党对革命都要忠诚,永志不忘,这一点我做到了;爱,爱祖国,爱人民,几十年都不变,这一点我也做到了;勤,说不上,我挺贪玩的;勇,更说不上了,我没打过仗,也没做过出生入死的事。”老人说得认真而郑重,仿佛在跟母校交代自己的一生。但在我们看来,能在总理身边工作十五年,按照总理的要求,马列怎么可能不勤勉?从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就走上抗日救亡的街头,参加革命,哪里还担不起一个“勇”字? |
马列老人不正是用他的一生默默地实践着百年附中“诚·爱·勤·勇”的校训吗? |
寄语附中 |
在采访的最后,马列老人殷切地提出了对附中和附中学子的期望。老人希望附中继续办好一流的学校,希望附中的学子都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的理想,学业有成,将来为祖国服务。更重要的是,都做正直的人。 |
我们将不辜负老人的期望! |
(董晖老师根据对马列校友的采访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