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郝人初(1908—1999),出生于山西汾阳县东路家庄,193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中共党员,人民教育家。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校部秘书科长、军政学院和军事学院政治教师,中国医科大学政治教育主任,延安大学教务科长、教育系党委书记、教育专业教师。1945年创立华北育才中学(即晋察冀边区联中)。1948年冬,任北京军管会教育部副部长、北师大首席军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以周恩来总理为书记的国务院机关党委委员,中央文教委员会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央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部党委书记,兼北师大校委、北师大附校委员会主任、北师大附中校长。中央高等教育部成立后任部党委书记、办公厅主任。
爱国革命人士 |
郝人初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读书期间,他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追求真理,积极从事爱国救亡学生运动。192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失掉组织关系)。在北师大就读时期,他主办由北师大进步学生创办的平民学校及中华中学,救济贫苦失学青少年;日本侵华,东北失守后,为反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曾参与领导北京大、中学生南下南京进行有名的卧轨开车示威活动;还因为华北地方军守土抗战向日寇开火,组织爱国人士赴百灵庙劳军。 |
1933年大学毕业后,他在私立中华中学任教导主任、校长等职,他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动员学生参加抗战,积极支持并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6月抗战前夕,郝人初校长决心放弃中华中学校长一职,和爱人伊田携带长女郝东平、长子郝东晋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奔赴延安革命根据地,投身抗日救亡、民族解放事业。 |
到达延安后,他先担任绥德抗战敌会宣传科长,随后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初调任抗大总校校部秘书、科长,负责军政学院、军事学院政治教育工作,并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中国医科大学政治教育主任;1943年任延安大学教务科长、教育系党委书记,并负责教育专业教学工作;1945年冬调往晋察冀边区创建边区联中,并担任党政负责人;1948年冬参加“平津战役”,任北京军管会教育部副部长、北师大首席军代表。 |
在战争年代的艰苦环境中,郝人初积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埋头苦干,密切联系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团结教育广大进步青年,提高进步知识分子的觉悟,始终把坚持对学生的革命理论教育放在突出地位,强调提高觉悟,树立革命人生观。为中国共产党造就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和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突出工作表现,受到了上级的肯定,被评为模范工作者。 |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师大附中党总支书记,在他任职期间,为北京师大附中新校歌填词:“红旗飘,太阳升,中华儿女庆翻身,革命首都新师大,建设人民的新附中。理论实际要一致,开着校门向工农。我们要养成好品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物,爱劳动。健康、好学、团结、前进!要做人民的好学生,永远跟着毛泽东。学习社会主义的文化,准备建国的本领,老老实实服务于人民。”这首校歌充分体现出了郝人初校长爱国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时期,北京师大附中有150多名学生参军参干,走上了保家卫国的第一线。 |
之后,郝人初担任中央人民政府直属机关党委委员、中央文教委员会党委组织部部长,以及中央教育部党委书记。 |
他从一个爱国青年到新中国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充满了对祖国和革命事业的热爱,他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又是一个共产主义思想种子的播种者,他无时无刻不忘将自己的这份激情用教育的方式感染中国的年轻一代,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激励革命斗志。 |
人民革命教育家 |
教育系毕业的郝人初校长通过办学来实现自己的革命抱负,他一生都从事着中国的教育事业。 |
(一)中华中学 |
北平私立中华中学是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和全国青年运动活跃时期成立的,她由七八个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学生经过无数的艰难创立起来,这所学校为反帝、反封建、反独裁而努力。郝人初便是创始人之一。 |
1929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郝人初、侯璠、魏锡璋、张维勇、陈应咸、杜兴源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学生主办了师大平民学校。他们除了义务教学外,还每人分担其负责班级的一切开支,甚至要给最贫苦的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到了年底举办同乐会或其他纪念会的开支也得从他们自己的生活费里节省出来,因而这个平民学校得到了社会人士和各家长的赞誉和信任。 |
1931年6月学生毕业,许多优秀的学生和其家长纷纷来校请求为他们介绍一个理想的而学费又少的中学。六月下旬,平民学校的教师齐聚北师大第一自修室开了一次座谈会,大家一致认为:如今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紧迫,而国民政府则愈加腐化,中国必须培养大量的进步青年,才能挽救中国目前的危机。现在中学收费太多,把许多优秀青年都拒之门外,这是不合理的,应该设法补救,我们办教育应当“为人民服务”。因此大家决定凭着过去办学的经验和服务的精神,以平民学校的学生为基础,创办一所理想的中学,由郝人初、侯璠、魏锡璋负责筹备一切事务,并分头去找校舍,于是中华中学诞生了。 |
这所学校主要培养救济失学的优秀青年,尤其是东北流亡和西北逃难来的热血青年,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为贫困人民的子弟求深造而办学。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37年,其学生增至八百多人。同年郝人初放弃中华中学校长一职,全家奔赴延安,投身反帝救亡、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1949年,郝人初回到北京又重新兼管中华中学。 |
(二)华北育才中学 |
郝人初来到延安参加革命后,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工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为了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45年冬调派郝人初筹建张家口市立中学。张家口市有关部门拨给郝人初校长一座日本侵华时期的兵营,兵营破烂不堪,建设部门表示可建一座二、三层的楼房,郝人初校长考虑到战争时期应力求节约开支,在他的领导下,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原则,克服种种困难,实行旧物变新的办法,仅用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修整了校舍,购买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以及其他教学设备,选调了一批政治觉悟高、知识水平高的师资。同时郝人初校长制定了招生计划,他的办学理念是为革命建设服务,为解放战争培养党、政、军干部,因此他提出了“一校多教”,在招收初、高中的同时还招收地方干部班、长短期师范班、文艺班。招生对象为张家口市民的子女、平津来的学生,以及我党领导的军、干、烈属子女。至此,校园、教学人员、学生、教学教育制度都已齐备,为正式开学做好了一切准备。 |
1946年3月20日,张家口市立中学正式开学。郝人初被任命为张家口市中校长和党组织书记,同时负责领导张家口市女中和回民中学的工作。在学校教育方针、教育教学计划确定后,他立即组织老师编写教材,边试行、边研究修改。在教学管理方面,他注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探索了一条从革命实际出发的办学道路。 |
1946年6月,国民党破坏“国共两党的双十和平协定”,发动全面内战,大举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攻。国民党调集大批兵力,从东、西、北三面围攻张家口市。9月,晋察冀边区党、政领导决定张家口市中、女中和回民中学三校师生由郝人初同志领导组织撤离张家口市,授予“新保安部队”军队代号,并发给部分枪支弹药,以保证学校安全。三校师生,自背行李,徒步行军千里,路经察哈尔、河北、山西三省七县,于11月安全抵达老解放区河北省建屏县(今平山县)东、西黄泥村。在行军途中,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进行国内形势的报道、活跃学校的文化政治生活,在郝人初校长的主持下,创刊出版了由他命名的《众声》报。郝人初校长是一位革命乐观主义者,在到达西黄泥村时,他脸上没有一丝倦容,身上仍穿着那套灰布军装。 |
张家口市中、女中和回民中学到达建屏县东、西黄泥村后,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和晋察冀边区政府下达命令,三校正式合并,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任命郝人初同志为校长和党总支书记,直属晋察冀边区党委和政府领导。 |
学校到达东、西黄泥村后,面临许多困难。这是两个很小的山村,交通不便,物质条件本来就相当艰苦,一下子增加了几百人,就更加困难了。首先是教育、教学条件很差,没有校舍,师生住在向老乡借用的空闲房屋中。其次是物质生活艰难,粮食(主要是小米)虽然基本上有保证,但蔬菜、食盐和食油等就相当困难了。由于生活条件差,不少人得了疟疾、痢疾和疥疮等疾病,却没有必需的药品。但是,“联中”的全校教职员工和学生,没有被困难吓倒,在郝人初等学校领导同志的率领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仅用了不到两周的时间,就全面恢复了上课,走上了正常而有序的教育、教学轨道。 |
虽然学校的客观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由城市转入了农村,并处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但郝人初校长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正常的教育教学。正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联中”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守建校时的宗旨和一切规章制度,坚持以普通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同时继续肩负培养当时党政军所需要的干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革命战争和建设新中国需要的人才。 |
1948年1月,石家庄解放后,晋察冀联中迁往石家庄市郊柏林庄。8月,随着晋察冀边区和晋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华北区,晋察冀联中与原在晋察鲁豫边区的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 |
华北育才中学成立后,上级对学校的办学方针、组织机构、教育和教学制度等都有所调整。第一,明确是干部子女学校,而不是"联中"那样同时招收一般人民群众子女入学;第二,主要是进行初中教育,而不是原“联中”那样进行初中和高中教育,同时负有培养和培训党政军干部的任务;第三,要实行男女生分班。郝人初校长,以及协助他负责党务和教学工作的同志,通过组织对此提出了意见。他坚持以人民的学校面向人民大众,既欢迎干部子女,同样也欢迎一切人民的子女入学;他坚持进行初中和高中教育,而不是办一所初级中学。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意见是正确的,便对决定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才使得华北育才中学延续了“联中”的优良传统。 |
(三)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1948年冬,郝人初调离石家庄,参加三人文化小组同国民党驻军谈判有关北平解放、我军进城后进行文化教育方面的接管工作,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管会教育部副部长、北京师范大学军管首席代表和校务委员。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育才中学成为唯一一所被批准进京的中学,并指定与北京师大附中于5月9日合并,原师大附中改为师大附中一部,育才中学改为师大附中二部,两校合并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1949年夏季招生除北平当地学生外,全国各地学生赶来报考师大附中。郝人初校长报请上级批准师大附中合并了私立九三中学和东方中学,将两校改为师大附中三部。私立中华中学的师生一致要求郝人初校长继续担任学校的校长,经上级批准中华中学和师大附中合并,改为师大附中四部。至此,不但扩大了校舍,也扩大了班级和招生人数,使更多的考生进入师大附中,满足了考生和家长的心愿。郝人初也就被任命为北京师大附中(包括一、二、三、四部)校长、党总支书记,他力求把师大附中办成全国最好的学校。 |
除了二部是在解放区建立起来的学校,其他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都必须逐步地有计划地进行改革。在郝人初校长的领导下,北京师大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
首先,在教育教学方面:贯彻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情感,培养学生忠实于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及人民革命事业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为争取世界和平,争取世界人民大团结而奋斗的决心;树立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贯彻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教育方针,精简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学习先进教学经验,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成绩评定以及某些具体制度等都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并结合先进经验进行调整。 |
其次,向工农子弟开放。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子女是很少有机会入学,解放以后,人民成了主人,学校是人民的了,因而北京师大附中对工农子女入学年龄的限制放宽了,入学后生活困难的学生不但可以免缴一切费用,并且可以获得人民助学金,以保证他们可以安心学习。对工农子女的入学考试也给予优待。此外,对少数民族和华侨学生也给予照顾。 |
再次,全校教职员工随着全国政治学习的热潮也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时事政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提高觉悟。学校组织成立了工会,吸纳全校教职工,使其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教师们除了认真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还积极参加各项运动,到工厂、商店及乡村进行宣传、座谈。学生也是如此积极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组织剧团、歌咏团及各种研究小组,举办班级壁报比赛,还举办了儿童夜校。51届校友康大民在回忆起学校组织的课外文艺活动时说:“这对我思维训练很有意义:第一,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使理论思考有时空感和美的追求;第二,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培养了追求完美的匠心。” |
学校还对学生的健康非常重视,加强了医药卫生设备,定期给学生进行身体检查,规定高中学生每天睡眠八小时,初中睡眠八个半小时,所有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体育活动。师大附中的操场是学生最开心的竞技场和乐园,在那儿他们不仅能玩得开心,还能学到体育技术知识。 |
最后,学校的设施水平得以改善。到1952年时,学校的图书册数翻数倍,已有六万四千二百零三册,且图书种类齐全,各类人文社科、自然科学书籍都有馆藏,当时图书馆还引进了许多介绍苏联宣传青年人“全面发展”与“锻炼意志”的书刊,这对当时学生的人文修养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理、化、生仪器标本模型七千三百四十六件。学校建筑方面,一部新建了教室大楼,二部1951年在圆明园建了三座大楼,1952年又新增校舍八千平方米。三部将旧楼拆掉盖新楼,并建起了大礼堂,办公楼、宿舍楼和食堂。 |
1950年,郝人初校长代表全校师生写信给毛泽东主席,请他为学校的校刊题字,很快毛主席便为北京师大附中写好题字。这让当时的师生自豪万分,教职员们更觉得要努力工作教学,学生们也倍加努力学习、锻炼。在郝人初校长的领导下,北京师大附中继承了光荣传统,继往开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高校教授、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才等比比皆是。 |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
郝人初不仅仅是一校之长,培养一校之才,他为了整个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而鞠躬尽瘁。在担任北师大附中校长一职的同时,郝人初校长还在中央人民政府部门任职。1949年12月16日,周恩来总理发布任命书,任命郝人初为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并在部内兼任人事司司长、普通教育司副司长。1953年2月27日,郝人初校长又被任命为中央高等教育部办公厅主任。 |
由郝人初亲自参与组织实施与文件起草的首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12月23日至31日于北京)以及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1950年6月1日至9日于北京),分别确定了新中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以及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方针任务。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新中国教育事业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划时代的作用。 |
在教育部任职期间,郝人初忠实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与有关政策,发挥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优势,勇于开拓,忘我工作。他参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与政策,对指导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改革旧体制,建立新的教育管理体制、体系;进行院系调整、规划专业设置;建立师资队伍、关心教职工待遇;培养工农干部,创办工农速成中学;发展民族教育、创办民族院校;解决贫困学生入学、建立人民助学金制度;实行教学改革,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等方面工作中作出了重大努力。 |
品格高尚师之表率 |
(一)无私奉献 |
在三十年代,物质生活条件极为贫困的情况下,一介穷书生创办起了中华中学,无偿为贫困人家的子女提供教学条件。战争时期,郝人初毅然选择了革命道路,为了人民教育事业又来到解放区创办中学。他放弃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做了最艰苦的选择,有时一分钱工资都没有,甚至要自己掏钱为学校和学生补贴。他为了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正义,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
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中国人民教育事业上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文化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却从不为自己争取任何利益。 |
(二)刚正不阿 |
“高贵不攀,贫贱不嫌”,这是郝人初校长所具有的高贵品德。他平等看待每一位学生,不因学生出于名门而优待,不为学生家庭贫困而嫌弃,他一视同仁,对他们都是耐心教导、严格要求。他甚至更关爱普通劳动人民的孩子,从办平民学校、招收人民子弟、照顾贫困生等举措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
(三)勤俭朴素 |
他不仅为人正直,更是一个艰苦朴素的教育工作者。在他办学的年代,物质条件极为贫乏,加上外面社会动荡不安的环境,想要办起一所好学校是极为困难的。郝人初校长用他自身勤俭朴素、艰苦耐劳的精神引领着其他教师和学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办学,并且办成了师资力量强大、学生人才济济的优秀学校。 |
他是一个热爱人民和国家的杰出领袖,他积极投入中国的解放革命事业,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爱国志士。他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不求回报,为了他的学生和中国教育事业,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他身上继承了平凡中国人所具有的传统美德,但他又有着不平凡的高尚品德和博大胸襟,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了其他师生和人们的尊敬和爱戴。1999年1月19日,郝人初校长因病逝世,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他曾经工作过的学校领导和师生、生前的老战友、全国各地尊敬和爱戴老校长的学生们都前来送行。 |
郝人初校长虽然走了,但他留给我们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教导着后人“舍小我,为大我”、发扬百年老校优良传统、上下团结一心、创新地发展中国教育事业,为培养优秀杰出人才而不懈努力。 |
朱静静老师根据以下资料综合编撰: |
①. 北京一零一中校园文化丛书《在革命洪流中——晋察冀边区联中回忆录》,孟明义主编,白天佑副主编 |
②. “郝人初先生在部委工作情况简介”,郝东晋(郝人初长子)供稿 |
③. 北京师大附中档案“中华中学卷”、50年代档案“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概况介绍” |
④. 北京师大附中百年校庆丛书《在附中的日子》下册,北京师大附中编 |
⑤. 张金生:“革命教育家郝人初生平大事记”,《北京师大附中校友报》,2007年1月(总第3期)第3版 |
⑥. 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刘沪主编,纪强、任允珍、卢鲜明副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