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陈昊苏,男,四川乐至人,1942年5月出生于江苏阜宁。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曾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副市长(分管教育),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等职。1990年3月至今,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会长,致力于世界进步与友谊合作、和平发展事业。中共十六、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受父亲陈毅元帅的影响,虽然陈昊苏的职业生涯是读工科、参军、从政、从事外交,但对文学,特别是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至今已出版多本诗集。
来京后上的第一所学校——北京师大附中 |
出生于1942年的红色后代陈昊苏,他的求学生涯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从1947年开始,先后在大连、济南、上海、南京、北京等地完成小学、中学、大学学业。中学六年是在上海、北京两地的四所中学度过的,其中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一年半,北京师大附中一年半,汇文中学一年,北京四中两年。他自己回忆到,“我共上了四个中学,上海一个,北京三个,很荣幸,这些都是最好的中学,每一个中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53年,陈昊苏开始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初中,1955年冬天和家人一起搬到北京。那年寒假,他在北京四十一中参加了北京师大附中的冬季入学考试,考试通过后,转到了北京师大附中继续读初二。几十年后看到电影《城南旧事》里面北京师大附中附近的街景,陈昊苏都感到非常亲切,当时的很多东西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1954年,父亲陈毅元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1955年2月,陈昊苏一家随父亲搬到北京后住在东交民巷,离北京师大附中所在的和平门外大街有一段距离,但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一样,他上学都是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车,从未坐过父亲的专车。父亲一直很低调,从他们兄妹上小学开始,按照父母的要求,他在学校从不谈自己的家庭情况。几十年过去了,早已步入中老年的孩子们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苦心:当年他们如父母希望的那样,一直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学习环境里,正是在这种普通的环境中,陈家的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别人,也学会了尊重自己。 |
19世纪50年代的北京师大附中在和平门外大街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校区,平时上课绝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校区,但音乐课要到马路对面的西校区。陈昊苏清晰地记得,当时唱的第一首歌是《让我们荡起双桨》。现在每当参加一些文艺活动唱起这首歌时,他就会回忆起学唱歌时候的情形,还常跟大家说,“我到了北京上中学,排队到学校马路对面的校区上音乐课,唱的就是这首歌。” |
因为从南方来,当时陈昊苏的南方口音儿味很浓。他记得当时别人问“你知道不知道”,他不说“不知道”,而说“不晓得”;他想要一张纸时就说“请给我一张纸头”,同学们打趣道,“纸还有什么头啊?”。这个南方来的娃给同学们带来不少乐趣。 |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进入北京师大附中学习的陈昊苏和其他同学一样,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抱负,但由于到北京之前做了一个阑尾炎的手术,身体较弱,医生开出了“半年不要参加体育活动”的假条。所以,别人上体育课的时候,他只能在教室看书,这对他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不仅大大减少了和同学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体育方面几乎处处落后于同学。他记得有一次体育课练习跳木马,大家都跳过去了,只有他开始是怎么都不敢跳,后来即使是跑到木马前好几次也都跳不过去。最后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一鼓劲还真跳过去啦。老师很是称赞道:“你们看看,陈昊苏都跳过去了,证明也不难!” |
虽然在北京师大附中的时间一共才一年半,还有一个学期不上体育课,陈昊苏给大家主要的印象就是“身体比较弱”、“南方口音重”,但学校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加上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得习惯了南方生活且身体比较弱的他很快适应了北京的中学生活。 |
为国做贡献,向科学技术进军 |
1956年,陈昊苏还在北京师大附中上初中的时候,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57年,陈昊苏在二十六中(后来的汇文中学)读高一时,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及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新成就,使他对工科非常向往。1958年春,在北京四中读书的他和所有同学一起聆听了父亲的报告。其中有一段话一直激励着他要投身科学技术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到现在依然记忆犹新,“同学们应该趁着年轻时光树立起正确的政治方向,奋斗不息,坚持到底。每个人都要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如果这种选择符合人民的愿望,也就是顺应了历史进步的要求,那就能够决定性地帮助这个人赢得事业成功。在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同时,历史和时代也选择了我们每个人。现在你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走建设社会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道路,这就是你们做出的正确的选择,同时也将能经受住历史对你们的选择。这里所说的选择不会是一劳永逸的,大家应该有随着时代前进不断做出选择和经受选择的思想准备。” |
1959年,陈昊苏高中即将毕业,当面临报考大学怎样选择专业的问题时,父亲专门在在家中找他单独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父亲先问他的想法,说真的,单从兴趣和信心方面说,他平时对文科的偏好多一些,也曾在学校的语文竞赛中得过第一名,自己觉得学文科更有把握。然而,父亲的见解却恰恰相反,他说:“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工科方面的人材,向高端科学进军是时代的召唤,你的理工科成绩也不错,为什么不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召唤呢?我自己年轻时在成都上过甲种工业学校,想走发展科学和实业报国的道路,因为当时国家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学了工科也报国无门,这条路走不通,才投身革命,从事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斗争。现在进入了新时代,你如选择学习工科就能够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父亲一席话讲完,他的主意也定了:报考工科,将来做祖国最需要的科技人才。 |
1959年9月,陈昊苏因高考成绩优秀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准备学一年俄语,然后去苏联的工科大学深造。1960年夏,中苏友谊出现裂痕,开始了意识形态论战并且波及到国家关系,苏联单方面撤走专家,原来答应接纳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也大幅度缩减。尽管陈昊苏当时俄语学习成绩很好,也渴望负笈西行,到异国的天地去经受一番历练,但最后还是向党组织表示服从分配,出国或不出国都请组织决定。因此,他和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赴苏联留学。同年,他被转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系学习,毕业后进入了航天部七机部(即航天部)工作。父亲后来提到这件事,对他做出的选择表示满意。 |
为人民友谊工作,为世界和平奋斗 |
自从1990年进入对外友好协会以来,陈昊苏一直致力于民间外交。他并不介意被人称为“子承父业”。他说:“子承父业,也可以这样说,年轻一代接着老一代的工作去做,我们是老一辈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后来人。” |
陈昊苏深刻地意识到,“民间外交的重要意义就是以人民的名义在世界的舞台上对各国人民进行友好的交往,目的是使各国人民成为朋友,为中国人民的事业争取国际同情,同时也为国家关系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同时,他还认为“官方外交是主导,民间外交是基础,民间外交要为官方外交服务”。他提出“三点外交”的主张,即民间外交工作以发展中国家为立足点,邻国和大国为着力点,多边非政府间合作为拓展点。和平崛起无疑会给我们国家的发展带来利益,同时也会极大地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这种合作是互利的,不仅我们得利,世界各国都能得利,所以合作共赢是我们坚持的战略目标。中国永远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因为中国本质的利益是和世界和平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没有和平崛起的先例不等于中国不能创造和平崛起的范例,中国确实面对一种难得的发展机遇。 |
2004年,陈昊苏为纪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五十周年,写了一篇长文《民间外交论》,结合半个世纪的成功实践对民间外交工作的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梳理,内容涉及民间外交的光荣使命、民间外交的基本属性、民间外交的历史地位、民间外交的工作宗旨、民间外交的工作任务、民间外交的工作布局、民间外交的开拓创新、民间外交的理论研究、民间外交的发展前景十个方面。 |
在对外友好协会工作近二十年,陈昊苏坚持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思考。2009年3月他在全国政协大会上发言,提出加强公共外交,以提升国家形象,推动和平发展。他说明,公共外交是指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国际交往形式,比民间外交的内涵更为广泛。在历史发展的新时期,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将其纳入国家对外战略的大框架之中,并据此制定我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立统一的公共外交领导机构,为民间团体和社会组织开辟更大的参与空间;加大对公共外交的投入,政府应在外交经费预算中按一定比例划出款项,专门用于公共外交;制定研究规划,扩大研究队伍,夯实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理论基础;加强公共外交教育,培养公共外交意识;虚心学习、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成功的经验,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新路子。 |
以诗言志、以诗会友、以文传情 |
在父亲的熏陶之下,陈昊苏对文学特别是诗歌的浓厚兴趣。1949年仲春,年仅7岁的陈昊苏,正上小学二年级,他给正在率部进击上海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的末尾,陈昊苏把他和弟弟不久前唱的一首儿歌,抄给了父亲:“嘻嘻哈哈笑呵呵,快快活活扭秧歌,妈妈身体很健康,爸爸前方打胜仗。打垮了反动派,一家大小团圆过,你说快活不快活?”这首儿歌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后代对于革命胜利的那种期盼和欢乐的心情。陈昊苏的诗歌天赋由此绽露头角,在北京四中上学时,还加入了学校的文学社团。后来得到佛学大师赵朴初的点拨,1977年他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红军之歌》、《继志集》、《时空的跨越》、《希望之路》、《飞行的诗》,文集《我心中的太阳》、《辉煌的日出》、《青春之旅》、《我们世纪的英雄》、《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交朋友》等。多年来,陈昊苏一直以来都坚持写诗。每年到父母的纪念日,他都会到父母灵前献上一首诗,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父亲心灵对话,遥寄思念。 |
如今,身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的陈昊苏也继承了父亲的外交事业,“凡是我父亲去过的国家,假如我也去的话,我都会重走一遍他的足迹,特别是如果他写了诗,我更要去。”他要用父亲最热爱的艺术形式,和父亲做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创作已经和他的本职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他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他的作品为中国的对外友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做外交工作当然要到世界各地走走,用诗歌的形式把自己的观感记录下来。对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利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激情。我并不在意诗的水平怎样,重要的是以诗言志、以诗会友、以诗传情,讲出自己想讲的话。” |
这就是我们的校友陈昊苏,他有着军旅生活的经历,在学校度过充满阳光的美好时代,又在文革的动乱中与党和人民共患难,赢得了人生事业的进步。他参军、从政、从事民间外交工作,不断地写诗,把报效国家和人民,致力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和平事业当作不懈追求,我们向他致敬并致以美好的祝福。 |
于月芳老师根据以下资料综合编撰: |
①.陈毅之子陈昊苏:《父亲鼓励自己学工科为国做贡献》,《新民晚报》,2009年8月26日 |
②.http://news.sohu.com/20090826/n266252951.shtml |
③.周海滨:《陈毅长子陈昊苏:追随父亲步履,成为民间外交践行者》,《中国经济周刊》,2009年10月26日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20281/10258560.html |
④.《民间外交与和平崛起》,人民网嘉宾访谈:访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2004年5月21日http://www1.peopledaily.com.cn/GB/14641/14644/2514015.html |
⑤.陈毅之子陈昊苏谈父母,千龙新闻网,2006年02月24日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62/40463/4139983.html |
⑥.陈毅长子陈昊苏回忆童年,山西新闻网,2009年11月13日http://www.daynews.com.cn/sxnmb/bb/862018.html |
⑦.采访陈毅的长子陈昊苏、女儿陈姗姗:《用诗交流的父子,节选自郭战平》,赵曦:《往事亲历:开国将帅的亲情家事》,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09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