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梁晓天1942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城固),中科院院士,医学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何梁何利科技奖得主
他是在中国采用现代谱学研究天然产物结构化学的开拓者
50年代为争取返国曾起草《致美国总统公开信》。
最是不喜欢失实报道,害怕别人功劳记在自己头上。
走进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晓天的寓所,不禁为室内陈设之简朴——北京普通居民八十年代中期的水准一一惊讶。只有摆在书架顶层的两块奖牌一一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与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多少透露了一点这位用现代物理方法研究中草百药的药物结构化学家的辉煌业绩。
年逾古稀的梁晓天本人也十分简朴:一身“经典”的蓝色中山装,一双半旧便鞋,话不多,且轻声细语。但从他信手写来的一个个有机分子的复杂结构中,你多少会领略一点这位老学者宽阔前额下的睿智。
率先用核磁共振谱测
中草药有效成分结构的确寇是寻找新药的基础。五十年代,国外开始采用现代谱学(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与质谱)手段测定化学结构。梁晓天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套在速度、效率和准确度上远远超过化学方法的先进手段,立即紧赶紧追。
他凭借自己扎实的物理、化学基础,率先采用核磁共振谱,在短短的一年内就成功地确定了治疗小儿麻痹症与面部神级麻痹的药物——叶秋碱的结构,令国内外专家瞩目。
为推广核磁共振谱解析技术,他从经济困难时期起,就置自己身体的浮肿和肝炎于不顾,依靠一支计算尺,夜以继日推倒演算。甚至在文化革命的十年动乱中,台上批判会开得如火如荼,台下他依然计算不辍。花了好几年的功夫,他终于得到了一套简化的核磁共振谱解析法。在他倡导下,我国药物结构研究迅速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
“过去用化学方法需两年的工作,现在只需要五个月就能完成。”他高兴地说。他本人则应用四谱特别是核磁共振谱解析技术,以令人咋舌的速度又确定了一系列含量极少、结构复杂的药物结构,如驱蛔虫药川楝素、抗疟疾药鹰爪素、抗菌素类药创新霉素,治疗急性胆道感染药亮菌甲素┅┅同时还在合成“鱼腥草素”等消炎药,在探讨克山病的病因,在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液浓度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前后四十年,他荣获了国家级与部级大奖十余项,且频频应邀出国讲学、交流、考察。
曾吃过七年洋面包的洋博士怎么会对中草药感兴趣呢? 梁晓天的回答十分简单:“工作需要。因为我一回国就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工作。”
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报效
新中国一成立,正在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梁晓天就归心似箭。可及至取得博士学位,韩战爆发,回国受阻。他只得等待。五三年,艾森豪威尔在板门店认了输,梁晓天立即辞去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职位,争取回国。可他当时持的是国民党政府的护照。中美无外交关系,无法交涉。他思来想去,决定曲线回国:先到与我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找个工作。他先联系
去英国,美国移民局不肯受理;他又计划去南美洲,也没成功。他四处奔走,积极参与留美学生争取回国的活动,并受大家推选起草了《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指责美国政府违背国际惯例扣留中国学生。当这些努力仍无结果时,他愤然给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写信,揭露并抗议美国政府的倒行逆施。五四年,周总理在日内瓦谈判中取得胜利。梁晓天才终于作为第一批归国留学生之一,回到了祖国与亲人的怀抱。“为祖国人民服务。”他用饱蘸了热情的笔在回国后的工作分配表上写下了这掷地有声的七个字。
数年前,梁晓天收到一位侨居国外的朋友来信,得知他从箱底翻出一张纸,上有七十人签名,都是四八年同船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梁晓天抚今忆昔,感慨万千,回信附上一道打油诗“检点名单七十余,已难追忆话当时。若能历史重新写,仍愿焚香拜有机。”
我敢说,大多数男生都特“讨厌”有机化学。碳、氢、氧、氮; 单键、双键、三键;四环、五环、六环;邻位、间位、对位……,多琐碎哪!何以梁晓天这七尺男儿偏对有机情有独钟?他亦有诗一首作答:“分子虽言小,精微造化功,追风乘骏马,探险乐无穷。”
在荣誉与鲜花面前,饱经沧桑的梁老常流露出受之有愧的不安。“只能说,我做出了一点成绩。”他不喜欢媒介对他的失实报道,更不能容忍把他人的功劳记在他头上的做法。
见利思义 临财不苟
在研究克山病因中,梁晓天取得了重要结果。作为探讨,他撰写了题为《串珠镰刀菌毒素与克山病的关系》一文。某编辑部为追求新闻效应,擅自把标题改为《串珠镰刀菌毒素是克山病的元凶》。对此,梁老十分不满。还有一位大报记者,在报道中模模糊糊把一些农学院做出的成绩也归之于梁晓天。他一读后急了,为这是“侵权”行为。当即向农学院说明情况。同时给该报社写信,要求将他的意见在《来函照登》一栏中全文刊登,澄清事实。
“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他求实,从小就这样。高二暑假,他参加了夏令营活动。一天,他在草地中捡到了一块贵重的金表,毫不犹豫地交给了营部。为此负责人给他写了一幅条幅作为奖状:“见利思义,临财不苟,拾金不昧,脸炙人口。青年之范,古道可风,特书数语,视君成功”。“这个条幅被我哥哥保存了许多年,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掉了。”梁老不无遗憾。
自幼聪慧好学
梁晓天自幼聪慧好学,对数字、文字悟性都很好。尚在小学,他就对1+2+3+4+5……发生了兴趣。总嫌长系列逐项相加太麻烦,且不易核对。苦苦思索,得到了一个快速求和的表达式,竟与日后中学代数所学的等差级数求和公式一样。十一岁考初中,作文命题是《暑假生活写实》。他生动地描述捉苍蝇喂小鸡的情景,竟有“苍蝇日减少,小鸡日渐肥”的佳句。
但谈到成才,他首先深情地感激“父兄的栽培”。
他出生于河南舞阳县离城数十里的小村;兄妹七人,排行第五。父亲是清末秀才,在农衬教书。家境不富裕,但父亲矢志让孩子受高等教育,不惜卖粮借债。他说,几位哥哥在大学读书时,轮流休学,打工攒钱,维持学业。我有哥哥接济,学习未曾中断过。那时,村里邻人都不理解他父亲的“傻气”,认为花钱把孩子往洋学堂送如同把白花花的根子往大海里扔。如今,梁氏七兄妹们个个都是专家、学者,成了家乡的骄傲。
人才,是国家的希望。他爱才,自甘清贫,把奖金都化为支持青年学者的基金。
梁晓天小传
梁晓天,1942年7月28日生于河南舞阳.197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城回),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8年赴美留学。1952年获华盛顿大学有机化学搏士学位。同年到哈佛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员。1954年回国后,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系(现改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药物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先后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学会理事,第三十四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学术大会主席。他是国内外多家医学杂志的主编或编委,是北京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兼职教授。
梁晓天是用现代谱学在我国研究天然产物结构化学的开拓者,在确定一系列天然药物结构和推动我国药物化学学科发展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十多项大奖。他发表论文二百余篇,代表性著作有《核磁共振光谱解析简论》、《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析与应用》。1994年获首届中国医学科学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根据《文汇报》1997年4月1日作者晓国的文章和《光明日报》1999年11月1日李晓露的文章综合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