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马纪龙1952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著名焊接专家,中国无缝铁轨技术的创始人,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铁路系统出国进修人员中第一位取得博士学位的人。
在一个春寒料峭的上午,我采访了师大附中52届毕业生马纪龙。多次听说过马纪龙的名字,也知道他是我国著名的焊接专家,曾两次获得国务院“国家级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其焊接理论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被载入英国和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改革开放后,他主持了亚洲通信卫星项目,这也是利用外资发展我国卫星通信事业的首创,开拓了我国空间领域国际合作的渠道,因此他被联合国邀请,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作了关于中国卫星域对亚洲贡献的报告,大大提高了中国空间技术的知名度。对这样一位取得了令人瞩目成就的科学家,我猜想,他要么会是衣冠楚楚,故作矜持:要么则是不修边幅,以示不凡。一见面,想不到竟是那样的朴素、平凡:一件极普通的夹克衫,一条牛仔裤,一双普通的旅游鞋,皮肤微黑,顾长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精神显得那么矍铄。
采访是从为什么要报考师大附中开始的。
提到当年的报考,马纪龙深情的说:“师大附中在北京,甚至在全国都很有名。我最欣赏附中那勤奋踏实的学风和艰苦朴素的校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附中师生生活勤俭,大家对衣着打扮根本不在意,学校的条件是艰苦的:旧平房的教室,冬天只有一个取暖煤炉,上课要戴手套写字。但大家从来没有苦的感觉,因为大家的心都扑在学习上,扑在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上,感到校园生活愉快、亲切、丰富和充满生气:在附中,老师的榜样作用是鼓舞学生的无穷力量。”说着,马纪龙脸上露出敬佩的神色。接着,他给我举出了那些满腹经纶的老师们,如何甘于清贫,执著地教书育人,”他们不讲价钱,不计报酬,除了三尺讲台,一群学生,他们一无所求,要知道,这些老师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啊!他们崇高的人品,深深地感染了周围的同学们。”
谈到这儿,我似乎醒悟到马纪龙现在如此朴素的原因了。艰苦朴素的生活氛围,近于简陋的学习条件,却能像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住马纪龙以及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这巨大的吸引力肯定来自附中扎实勤奋的学习风气。当我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他的话印证了我的判断:“有这么艰苦朴素的校风,这么多生活朴素、勤奋敬业的老师,自然会形成勤奋踏实的学风。师大附中的学生学习成绩在北京市是数得着的,他们用高标准要求自己。有时候大家对一道数学题或物理题的钻研,常常是忘了吃饭、睡觉,真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
是的,我了解到,马纪龙不仅在生活上是极俭朴的,而且在附中所养成的严谨、刻苦、一丝不苟的学习风气一直伴随着他。在师大附中,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在清华大学,他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大学毕业不久,他就主持了我国无缝线路长钢轨焊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课题,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尤其是在他年届半百的时候,只身去英国克兰费尔德工学院留学进修,从事气体保护焊熔滴过液的理论研究。这项研究重在实验观察,电弧的火花烤灼着他的面孔和脖颈。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干裂的疼痛使得他经常连脸部不能洗,就这样,经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他获得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后,写出了上千页的论文,他在这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修正了传统理论,并使之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获得了克兰费尔德工学院的博士学位,要知道,他是当时这所世界名牌大学惟一的一位中国博士。他的导师,世界著名的焊接权威爱普斯教授对这项技术的评价是:“该项技术成果在过去20年和今后15年内将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多么耀眼的成果!可是他却付出了在异国他乡3年多的日复一日的每天10多个小时的枯燥、苦涩的工作。为什么能做到这些?他无限感慨地说:“师大附中养成的朴素的生活作风,扎实勤奋的学风,是我取得成绩的思想基础,而扎实的功底则是我取得成绩的‘物质基础’”。
谈到这里,马纪龙由衷地感激那些功底厚实,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老师们。他说:“知识浩如烟海,而一个人在中学学习的时间却是极有限的。但是,如果能牢固地掌握概念和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在做学问上终生受益无穷。师大附中的老师们给我们的正是这些。想当初,师大附中集中着那么一大批名师,他们授课的共同特点是,在教授基本概念上下功夫,不搞重复训练和数量上的堆砌。如教数学的钟善基老师(现在是北师大数学系著名教授)的讲课,无论多么复杂的数学概念,经他一讲,就都变成了像清澈见底的溪水一样透明、澄清,使学生很容易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教物理的毛鹤龄老师也是这样。文科老师的课,既生动形象,又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英语的文法课,即使十几年没用,出国留学统考时仍能名列前茅,这都是因为老师对基本概念讲得清楚,学生学得扎实。更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各门课程的学习方法,正如现在常说的,老师给了我们一把开启知识殿堂的“金钥匙”。而一丝不苟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则使我一生受益无穷。”是的,师大附中的老师不仅有高深的知识,而且将自己求学的经验,入门的道道,毫无保留地给了学生们,使他们不论是求学,还是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领导某个科研项目,都能够开拓进取,一丝不苟,而这些,都是师大附中给学生们打下的基础。
“听说您不仅学习好,而且发展得很全面,曾担任过附中合唱团的指挥,还在田径比赛中打破了北京市的纪录。这么全面的发展,得益于什么呢?”我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这个问题。
马纪龙无限感慨地说:“得益于附中对学生的培养,一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附中的校训一诚、爱、勤、勇,就包括了这几方面。附中的教学是高水平的,有那么多敬业的老师把知识讲得深入、透彻,就不需要重复学习,反复补课,复习起来很省事,不管是升级考试还是高考,都觉得是很容易的事,因此就有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文体活动。再说,学校也不把教学当作惟一的学校工作,学校有各种社团,在这样的活动中,培养了同学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如当时共青团的活动就很多:开展向解放军英雄、志愿军英雄学习的活动,请他们做报告:读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作品,展开深入的讨论,结合社会的需要组织各种公益劳动,培养为社会服务的精神。最令我向往的是文体活动。附中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我参加了学校的合唱团,并担任指挥,在北京市的合唱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还参加了体育运动队,在体育老师指导下,1952年打破了北京市百米短跑纪录。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不仅使我获得了健康的体魄,而且还培养了我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竞争的精神,这对我以后的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学时代的全面发展,对我的一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马纪龙有感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为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创建了技术开发部门,从而获得宋健、荣毅仁等同志的高度评价。他还用业余时间参加了欧美同学会,担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10余年,为我国留学生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是的,马纪龙不仅在学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祖国的热爱是执着的,发自内心的。在国外时,曾有人愿付高薪聘请他留在国外工作,他拒绝了。理由很简单,因为他是中国派去的,理应为祖国服务。在英国克兰费尔德工学院的最后一年,马纪龙与导师爱普斯教授联合署名发表了三篇论文,在论文发表前,马纪龙中的要求是“请在拟的作者介绍中写明我来自中国—北京”。在荣誉到来之前,他想到的是祖国,是北京,这是多么深的赤子之情啊!他的信念是坚定不移的,大学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碰到坎坷和曲折时也没动摇过他的信念,不管是出国深造无端受阻,还是在“文革”中受到冲击,他都坚信祖国母亲最终是会了解自己的儿女的。这种在困境中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应该是在师大附中学习过的同学所共同具备的。
我望着他那年近70却还那么硬朗的身体,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他在50岁还能获得世界著名大学的理科博士学位的原因了,这既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
最后,马纪龙校友深切地寄希望于现在的中学生们,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提高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一定要养成勤奋踏实的学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扎扎实实地掌握各门基础知识,做到全面发展,将来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选自《宣武沃土育英才》一书,作者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