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任大惠(1938.7.10—),北京师大附中1958届校友,著名电视制片人。曾任中国广播乐团合唱团四重唱、独唱演员,后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曾担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电视剧制片人。曾获飞天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龙奖,1993年获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5年获“全国十佳制片人”称号。
附中奠定人生基石 |
1955年,任大惠初中毕业,“大着胆子”报考了师大附中。很多年后,他都对考试那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一是天气特别热,最高气温达到41.5度,他的衣服全湿透了,连卷子也是湿乎乎的;二是竞争特别激烈,1050个报考者中只有65个最终能被录取。任大惠凭借扎实的基本功成为了这一年附中新高一的学生。 |
高一(1)班的班主任是蔡式祜老师,教俄语,因为教得出色,任大惠学习得也很认真,甚至到了大学还担任很长一段时间的俄语科代表。教化学的是后来成为著名特级教师的尚兴久先生,他的身体虽然不好,但讲起课来十分精彩,而且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使听课成为一种享受。教数学的同样是后来成为特级教师的韩满庐先生,他特别爱给学生留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每当任大惠和其他同学带着疑难问题去向他询问时,他常常会突然兴奋起来,眼里闪出慈爱的光芒,高兴得说:“对!对!学到这个时候是该提出这样的问题了”,然后就因材施教,加以点拨,使任大惠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
老师们高超的教学技巧,使得任大惠对学习始终保有高度的积极性,一些基本原理、概念、计算等掌握得特别扎实。直到几十年后,他开始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或在工作中需要运用这些知识时,他还可以呼之即来,得心应手。特别是在电视剧制片工作中,经常有计算、分析、判断等问题,每到这时,他总是计算最快,判断最准。这完全得益于任大惠在附中时打下的坚实基础。 |
附中还有一个好传统就是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当时每天下午有两节自习,把老师当天留下的作业做完,然后就可以到操场上锻炼身体。北京市中学生运动会,附中经常拿总分第一。任大惠也很喜欢体育活动,还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他参加的这支排球队参加北京市中学生排球赛,曾一路杀入决赛。。任大惠上高三时,北京钢铁学院(北科大前身)和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前身)的排球队都约过他们来赛球,目的是从中挑出好苗子,充实自己的队伍。赛完球后,两个学院的体育老师把任大惠等高三队员留下,向他们介绍各自学校的情况,动员他们报考。任大惠还很热爱冰上运动,曾被选为北京市冰上运动代表队少年组,参加了1956年全国冰上运动会。1959年,已成为大学生的任大惠代表首都师大参加北京市高校花样滑冰赛,并勇夺亚军,成为首都师大历史上第一个在高校运动会上获得亚军的学生。 |
附中的文娱活动也十分丰富。任大惠在附中学习期间最擅长的是演话剧,并在话剧《玛申卡》中扮演一个反面角色杜曼斯基。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且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
当年教任大惠的几何老师曹振山先生曾有一句口头禅:“咱们附中高人甚多!”这句话让任大惠印象颇为深刻,他也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这句话。在任大惠后来的工作历程中,他曾从事过几次改行经历,且都做出了不菲成绩,他明确表示,是在附中这几年打下的基础使他具备了从事各种工作的最基本素质,这是最重要的条件。 |
行行出状元——从歌唱家到杰出制片人 |
现在人们一提起任大惠,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的电视制片人,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上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化学。他早年毕业于首都师大的化工系,在校一直是文艺骨干的他,一毕业就进入中国广播乐团合唱团,作了一名四重唱演员。上些年纪的人或许还会记得,当年有四个穿着白西装,打着红领带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的歌声曾飘遍大江南北,他们的演唱成为中央广播乐团1977—1982年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其中弹吉他的就是任大惠。后来这个合唱团解散了,1983年,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任大惠进入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工作,这倒使他从此在制片行业里闯出一条路来。 |
任大惠把自己误入制片的“歧途”归结为“无奈”和“被动”。有一年底,王扶林导演在邀请他作《红楼梦》制片的信中说“像你我这把年纪,应该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拍出一些能让后人回忆起来的东西。”如此云云,字里行间透着真诚。任大惠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跟着王扶林干。就在王扶林的电视剧刚拍了半年的时候,由北影厂著名导演谢铁骊挂帅执导的同名电影也上马了。“当时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是很神圣的,电视剧根本无法与它平起平坐,只能是孙子辈儿的。”任大惠为稳住军心,毅然提出“一定要尽我们的能,得对得起国家花的钱”。播映的结果却出乎意料,正是这部“电视剧版”的《红楼梦》在老百姓中间产生了空前的轰动。由于电视剧有足够的篇幅来展现原著的风貌,表现得比电影从容许多,这也使观众开始认识到了电视剧拍名著的独特优势。 |
《红楼梦》的成功为任大惠组建《三国》剧组铺垫了道路。经过四年的努力,《三国演义》拍摄成功,在海内外的影响非常大。随后任大惠一鼓作气,再接再厉,又担任《水浒传》的总制片人。这次拍《水浒》投资大,制作精,编、导、演等各部门阵容整齐,而且特别注重表演、武打水平的提高和对全剧的整体把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部作品与《红楼》和《三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
任大惠还是中国走出“拍大戏带旅游点”这条路的“第一人”。拍《红楼梦》的时候,为了全面、逼真地展示人物生活的环境和氛围,剧组在北京南菜园搭建了一座气派、典雅、别致的大观园作为外景地,又在河北正定县建造了一条荣宁街。时至现在,大观园已成为京城独特的园林景点,每天都吸引着无数游客,“元妃省亲”等一系列民俗表演活动,更把游客带入电视剧的美好遐想之中。无锡的“三国城”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要拍摄基地,如今,除接纳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之外,更云集着大批影视剧组在“城”里鏖兵,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为了更充分地再现北宋都城的原有风貌和水泊梁山的恢宏气势,在无锡“三国城”的旁边,任大惠等人又筹建了一座占地极广的“水浒城”,它比“三国城”还要大。《水浒传》拍摄完成后,这里又再次成为闻名全国的旅游新景点。任大惠说过,“其实当初走上这条路的时候还是出于偶然,并没有太明确的想法”,但在探出了这条新路之后,现在很多地方都希望能有摄制组在当地兴建外景拍摄基地,因为他们已经看到了影视与旅游联姻是一条可行之路,一方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娱乐活动。 |
十年成大业——铸就银屏上的中国名著 |
中国总共才四大古典名著,任大惠一人就包揽了三部的总制片人,难怪圈里人称他是拍名著的“专业户”。从作《红楼梦》总制片起,到后来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任大惠在十几年时间里着着实实过了把“名著瘾”。在收获的喜悦中究竟饱含了多少酸甜苦辣,只有任大惠自己最清楚。 |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从十九世纪末叶上溯至远古时代的欧洲或者北美的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的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曾被改编搬上过电影银幕。世人皆知,欧美文学特别是欧洲文学,历来是人类文学史上醒目重要的一块阵地,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就诞生延展在北欧的瑞典。文学名著在欧洲家喻户晓,屡次被搬上银幕,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任大惠早就有志于用电视的形式来普及中国灿烂的文化魄宝。他认为“古典名著是传统文化的结晶,这里面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好坏忠奸,代表着五千年不衰的文明传统。连自己民族的文学名著都一无所知的青年人,是无法肩负民族历史重任的。拍名著的确是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八十年代初,在中国内地拍长篇连续剧还没有先例,更何况是用电视剧形式展现《红楼梦》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其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人们对这部拍摄周期至少在两至三年的大戏心里都没底,戏称王扶林和任大惠是“两个傻大胆儿”。但也正是这两个“傻大胆儿”,出手不凡,最终干成了一件大事。 |
在普通观众心目中,一提起影视剧,首先想到的是演员、导演的名字,却很少有人注意谁是制片,更不了解制片人是干什么的。任大惠解释说制片人“准确地讲应该叫作‘艺术管理’。制片人不仅要对整个影视剧的市场回报作出分析和预测,还要对经济运作有通盘的计划。由于影视剧是集体创作的艺术,分工很细,这就需要由制片人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总体协调”,“制片人自己不一定都是出色的导演,但他至少应该具备选择哪位导演才最适合剧本风格的独特眼光”。任大惠认为,多下功夫、加大成本是产生精品的前提。《红楼梦》最初是一个月拍一集,后面是一个月拍一集半,快结束的时候差不多一个月两集,这样的进度已经让他高兴坏了。此外,《三国演义》是16天半拍一集,《水浒传》是11天拍一集,《孙中山》是他用时间最少的,也要六天一集。至于经费,1986年拍摄的《红楼梦》,投资是18.6万元一集,大约比当时电视剧一般的投资要高三到五倍,《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基本上是85万一集,都超过了制作一般电视剧的水平,这样的经费标准就是在今天也是非常可观的。对于时下影视界的急功近利思维,任大惠很是担心:“艺术创作除了效率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很重要,就是多下工夫、加大成本。”没有物质、精神上的全身心地投入,要打磨出精品是很困难的。 |
拍摄《三国演义》是当时轰动剧坛的一件盛事,实际面临的困难简直超乎想象。它动用剧组成员1000多位、群众演员40多万人次、前后制作耗时5年、纯制作经费7950万元人民币、建成两座电视基地、总耗资达1.7亿人民币、剧集容量84集,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最长的电视剧!但《三国演义》虽然投资了7900多万,不过剧组的生活还是很艰苦,为此,演员们都说在《三国演义》剧组是“关了三年牢,吃了三年苦。”为此,管着剧组上千口“柴米油盐”的五个制片主任都被当作了“恶人”。对于《三国演义》的演员们来说,他们的薪金可谓是极低的,用现在的话说,几乎就是“无偿奉献”。唐国强更是笑称:“我们人人都是二百五。”原来《三国演义》剧组给演员的片酬很低,像任大惠这样级别的制片人和导演一级的大概是250多元,主要演员“刘备”孙彦军、“诸葛亮”唐国强、“曹操”鲍国安等都是一样的工资标准,大概是225元,还不到250元,那时候发到演员的手里也就190多元。但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任大惠与同事们一起鼎力合作,最终为广大观众奉献了这场银屏巨制。 |
在拍摄名著的过程中自然少不了各种评论和“建议”,但忠实原著,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让今人能够看得懂,好看、喜欢看,却是他们创作的一贯原则。所以大家可以注意到《三国演义》用了半白半文言的语言。一开始很多人不习惯,甚至有些年轻人骂他们,说他们太守旧。但是等所有剧集播完以后,今人听得懂古语的行为在很多年轻人中间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市场。任大惠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听一群年轻人在模仿三国演义,觉得很有意思,说明这些年轻人很认真看了,现代人与中国古典名著的亲和力正在加强。名著拍摄成功,自然也少不了各种各样的赞誉,但任大惠总是先将荣誉归功于名著本身的魅力:“其实我们常常在说,有一句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这些制片人也好、导演也好,创作人员也好,我们是站在曹雪芹等等‘巨人’的肩膀上创造了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没有他们的铺垫我们很难创造出这样一个反复的传播、历久不衰的东西来。” |
(龙军老师根据百度百科、《中国电视戏曲》1996年第二期《才卸三国甲又上水浒山——任大惠:专“啃”名著》、央视采访及任大惠回忆附中相关文章综合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