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产精国品免费入口网页_100款禁用黄免费a尿道口_忘忧草仙踪林仙二区蜜芽

“为师忧道不忧贫,粉笔生涯寄此身”——历史学家、文献学家刘乃和先生

【编者按】刘乃和先生(1918—1998),女,天津市杨柳青人,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1939年考入辅仁大学历史系,1943年毕业留校,1947年从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任辅仁大学历史系助教、讲师。1952年院校调整,辅仁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从此一直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先后担任历史系和古籍研究所副教授、教授、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陈垣研究室主任等职;并兼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辅仁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全国妇女历史资料编委会委员、《中华大典》常务编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顾问、《续修四库全书》顾问等多项社会职务,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被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5000名人录》和《世界妇女名人录》。她是一位国内外均具有崇高声望的女学者,也是一位师德高尚深受学生爱戴的教育家。

附中渊源

刘乃和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刘学谦曾为翰林,父亲长于金石书法,外祖父徐坊是著名藏书家。刘先生幼承家学,喜好文史。刘乃和中学时期在北京师大附中度过。她和她的家族对附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谈起师大附中,晚年的刘乃和先生回忆说:“北京师大附中是我们家族心目中理想的高水平中学。我家兄弟姐妹四人:刘乃桐、乃和、乃松、乃崇,都曾上过附中;我的父辈,伯父毓瑚和叔父毓琯、毓圭也都在附中读过书”。

从1931年开始,刘乃和在附中度过了美好的三年时光,附中当时是北京最好的中学,全国闻名,当时入学发榜都在报纸上公布,入学时分数线高,生源充足,竞争力强,往往十个考生录取一名。师大附中校风正,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个学校接受了进步思想。当年,刘乃和所在的班在初三时办了一个报刊,取名“萌芽”,刊中都是些进步思想内容。

附中的校门、附中的教室、附中的学习、附中的同学尤其是附中的老师令刘乃和先生难以忘怀。时隔多年,刘乃和对附中的老师们仍然记忆深刻:严肃,不爱笑,却能把平面几何讲得引人入胜的魏庚人先生,喜欢京剧的国文老师梅贻琦先生,用图解讲语法的英语教师吴文仲老师,嗓音圆润高亮的音乐教师李惠年老师……

“附中素以功课好、校风正著称,师资素质高,治学严谨。”这是刘乃和对附中的印象。正是附中的滋润,使刘乃和在文理各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平生业绩自无私”

刘先生的一生大体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前主要协助陈垣老工作;1971年陈老逝世后,全身心教书育人,研究学术,还承担了繁重的社会工作。

谈到刘先生的学术,必须提及我国现代史学大师陈垣老先生。陈垣先生字援庵,书斋号励耘,是中国近代史学大师。刘乃和先生自1939年考入北京辅仁大学起,就被陈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所吸引。1943年毕业留校即跟随陈垣老攻读研究生课程,1947年毕业留任辅大历史系助教并兼陈垣老助手,1955年任陈老专职秘书一直到陈垣老校长去世。数十年间,先生追随陈老问学请业,深得陈老学术之精奥,与启功、柴德庚同为陈垣得意弟子,对陈老思想与学行“最为了解”。师生为忘年知己,感情笃深,也可称并世无双。先生多年担任陈垣秘书,陈垣老去世后,作品、文集、年谱大多由刘乃和整理校订。著有《历史文献研究论丛》、《励耘承学录》等。

在陈垣老身边学习和工作三十多年,刘先生始终把照顾、帮助陈老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陈老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组织上派刘先生做他的专职秘书,其时陈老已年逾古稀,因此除了帮助陈老的行政工作和学术研究外,每天照顾陈老的日常生活起居也自然而然地成了刘先生的工作。为了照顾陈老,刘先生放弃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即使是逢年过节都同陈老在一起,却没有在自己家里度过一次新年除夕。对于刘先生的无私关照,陈老非常感动,曾说过“今生得一知己则无憾事”的话。后来又多次动情地对刘先生说:“没有你,我活不到这么大岁数!”师生情谊之笃深,古往今来难逾于此!

刘乃和先生继承励耘主人陈垣先生的学术和治学精神,在陈垣学术研究、中国古代史研究、历史文献学研究以及史学的普及与提高方面,做出了令人叹服的成就。在古代史领域的成就,一是专题研究,如古代历史纪年、古代历史地理、古代职官制度、古代避讳研究。二是对于古代人物史事的具体考证。三是对古代妇女史的开拓和研究。先生在最后的几年里,在历史文献学科的建设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刘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受到广大学者的尊重,问学、求序、索文者络绎不绝,她还承担了大量社会工作,因而有写不完的回信,偿不完的文债,开不完的讨论会。即使如此,自己的学术研究仍然取得突出成就.这与她加倍的勤奋分不开。刘先生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节假日,“她曾说过:我是把别人每天遛弯儿、聊天、打太极拳的工夫都用来工作了。先生的勤奋的确是出了名的,用‘手不释卷’已经不足以形容。她的案头上永远摆满了打开的书籍资料,书房内所有家具的大小平面上都摞放着书。先生每天晚上很晚才睡,为了赶稿子,有时还要熬夜。但是无论睡得多晚,早上都是四五点钟就起床,往往是别人都还在梦乡时,她已经开始一天的工作了”,这种孜孜以求的精神不愧为学者的楷模。

“为师忧道不忧贫,粉笔生涯寄此身”

刘乃和先生人生的第二个阶段就是教书育人。1971年陈垣老逝世后至1978年参加《新华词典》的编撰工作。1978年回历史系担任教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兼历史文献教研室主任。其间有一年在北京大学为外国留学生授课。1984年调任古籍所教授,1985年陈垣研究室成立,任该室主任。

陈垣老逝世后,刘乃和先生时年已经53岁,53岁对于常人来说,应该是一个等待退休安享晚年的时间,但先生正是在这个年龄才真正开始自己的事业,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53岁才开始自己的事业并做出巨大贡献,更是让人敬佩不已。

先生不仅个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还依靠她的个人影响力推动了整个历史文献学队伍的发展。1989年,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选举先生为会长,一当就是10年,她以古稀之年,在接任会长后,呕心沥血地辛勤工作,坚持每年举办年会一次、出版会刊一辑,带领学会全体会员辗转祖国各地。先生组织的每次活动,都在当地引起了深入、持久的影响。并积极组织会员开展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大力发展学会与港、澳、台湾地区以及世界各国的学术联系,使文献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经民政部核准登记的一个著名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刘乃和先生另一个贡献就是教书育人。如果从1943年毕业留校算起,至1998年病故,先生在高校教师岗位上整整工作了五十五年,可以说她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教育事业。1985年为庆祝第一个教师节,刘乃和先生作诗一首,题为《教师颂》,诗云:

为师忧道不忧贫,粉笔生涯寄此身。

但得群英德才备,满园桃李自芳芬。

乐在其中只自知,身穷志富驰神思。

良材他日擎楼厦,应念昔年辅教师。

诗的第一句是说教师首先应该注意社会思想,后面三句,申述了她志在从教乐育英才的志向。1992年教师节,江泽民同志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师生。与十几位教师代表座谈。刘先生即席发言,其中吟诵了“为师忧道不忧贫”的诗句,江泽民同志将这句诗记录在笔记本上,并在总结讲话时两次引用这句诗,给予了很高评价。“为师忧道不忧贫”,这是对承担着培育下一代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也是刘乃和先生“为师”的基本原则。这里的“道”,是指思想、学术、事业、道德,“贫”,是指物质待遇和生活条件;“道”是“为师”者应全身心投入,为之努力奋斗的大事,而“贫”则不必过分关注。“为师忧道不忧贫”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刘先生的教学影响了一代后学,她的学生张立生曾撰写《资忠履信以进德,修辞立诚以居业——怀念导师刘乃和先生》一文,其中谈道:1983年他师从刘先生读研究生,为方便到刘先生家问学(其时刘先生住在校外),需买一辆自行车,但囊中羞涩,是刘先生为他补上车款缺额,才“购买了第一部个人的自行车”。对身边的学生如此,对其他求教者刘先生也是满腔热情。江西省乐平市委副书记黄辉富在“洪皓、马端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刘先生相识,之后每有文章都寄刘先生过目。刘先生看后,“除针对文章说一些鼓励鞭策或商榷性的意见外,还把文中的错别字、错别标点符号列成表,第几页第几行,一个个标得清清楚楚,再寄回来”。他深有感慨地说:“这种诲人不倦、严谨细致的长者兼学者风范,实在令我敬佩不已。”

很多学生对先生记忆深刻,先生上课一般衣着整洁,体现出一丝不苟的严谨风范,曾有幸听刘先生讲课的刘重来回忆说“刘乃和先生给我们系统讲授了《地理沿革》、《科举》、《避讳》、《中国历史上的纪年问题》。这些内容,即使我们在历史专业本科学习时,也没有系统学过,而班上一些非历史专业的学员,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受益特别大。刘乃和先生上课总是笑容满面,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让人感到很亲切。她讲课有条有理,层次分明,不枝不蔓,又乐于与学员交流,没有一点架子。”

简朴生活——高尚的情操

刘先生长于诗词,常有感而发,作诗抒怀。在年逾古稀之后,曾有一首《生辰自咏》登在《中国老年报》上,诗云:独茗独坐,独起独卧,独行独止,独忧独乐。人生过隙白驹,转眼七十已过。忙忙碌碌半生,赚得孑然一个。三餐因陋就简,穿着缝补旧破。有时引吭高歌,有时赋诗吟哦。有时满座高朋,有时孤单寂寞。有时埋首撰著,有时挑灯备课。对坐四壁图书,兴来挥毫翰墨。千里求师来访,仍然登坛授课。廿载腰腿疼痛,运转尚超负荷。虽说精力渐衰,且喜勤而不惰。待人接物以诚,办事言而必诺。际遇风风雨雨,工作有成有挫。八宝山头已近,莫作匆匆过客。珍惜桑榆晚景,岂能白白度过。

这是刘先生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既说明日常生活的简单质朴,也可看出先生胸怀的豁达大度。刘先生对物质生活一直“因陋就简”,无所追求。1986年以前,先生住在北京西城区能仁胡同36号,条件十分简陋。汝企和回忆:“先生住的是四合院西北角的两间小平房,房子年久失修,夏天常漏雨,而屋子里最多的‘摆设’就是排满了书的书架。每逢雨季,这些书架便都披上了‘雨衣’——各色各样的塑料布,屋子里的潮湿程度也可想而知了。先生的膝部、腰间有严重的骨质增生.每到这种时候,疼痛就会加剧。冬天就更不好过了:屋子里只有一个蜂窝煤炉子,纸糊的顶棚在寒风中发抖,玻璃窗上方既不是方砖,也不是木板,而只是一层薄薄的纸,屋里的温度常在十摄氏度以下。生活条件如此艰苦,先生的脸上却从未出现过愁容,每次见到她,都是正埋头于一大堆线装书和稿纸中。谈起学问,先生的话语带着我在上下几千年驰骋,小屋里常常回荡起她那朗朗的笑声。”1986年,刘先生搬入北京师范大学校园内,住进了楼房,条件改善了许多。但三居室的房屋,除了放床处外,沿墙摆放的全是老式的书柜和书架,既没有豪华的家具,也没有时髦的摆设。至于饮食穿着更是简单。一日三餐,只吃三四两粮食,青菜豆腐是看家菜,而且往往是做一顿吃一天,上顿剩下的下顿热热再吃。衣服很少更新,往往一穿就是十年八年,毛衣袖子上的补丁连成了片,“穿着缝补旧破”一点也不夸张。如此简陋清苦的生活,而工作负担又十分繁重,生命在高度超负荷运动,可刘先生仍然是无怨无悔,笑口常开。这充分显示了先生胸怀坦荡、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操。

刘乃和先生逝世后,启功教授送上一副挽联,云:令誉流传,统战辛勤人共仰;长眠论定,平生业绩自无私。启功先生亦为陈垣老的弟子,是刘乃和先生的同门学长,同在辅仁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执教.密切交往长达半个世纪。因而,启先生对刘先生了解至深。“平生业绩自无私”是对刘先生一生的精辟概括。

李凤先老师根据以下资料综合编撰:

①.刘乃和:《附中,我们永远怀念你》载《在附中的日子》,京华出版社,2001年9月

②.王炜民:《学者的楷模师德的典范——纪念刘乃和先生》载《文史知识》,2008年3月

③.周少川:《弘扬励耘精神开创史学新风——浅论刘乃和先生的史学成就》载《北京师大校友通讯》第二十二期,1998年9月

④.刘重来:《一次难得的名师荟萃——1983年张舜徽先生主持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班忆旧》

⑤.《刘乃和》,中华读书报,1999年1月6日

⑥.黄辉富:《悼刘乃和先生》

⑦.汝企和:《永恒的微笑——追忆刘先生的生活片段》

上一篇:人民的好公仆——纪念刘仁同志 下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刘导生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bjsdfz.com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办事指南 快速连接

? 1901-2023 北京师大附中. 京ICP备1402035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961号

访问人数:

本站支持IPv6访问

五大连池市| 肥东县| 宁都县| 兴业县| 阆中市| 盱眙县| 乾安县| 枣强县| 浪卡子县| 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