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麻产精国品免费入口网页_100款禁用黄免费a尿道口_忘忧草仙踪林仙二区蜜芽

雷惊卧龙豪情天觉——记我校杰出校友雷天觉

【编者按】雷天觉,1913年1月29日生于北京市,祖籍湖南省浏阳县。北京师大附中1930届毕业生。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技术的研究。在轴承设计、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精密分度与测量方面有多方建树,其“弹性流体静压轴承研究”解决了研制中国同步卫星试验设备高频液压振动台的技术关键。

手不释文卷少年初长成

雷天觉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雷光宇研究王阳明学派哲学,主张即知即行,反对言行不一。在父亲的影响下,中学阶段的雷天觉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加上他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较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少年雷天觉便开始钻研《周易》等名著典籍。小小年纪的他,不仅自己沉浸在古代哲学思想中,还以哲学为纽带,访师会友。当他从自己的朋友孙树本那里听说他的另外一个在北京三中上学的朋友正在钻研老子的《道德经》时,就提出通过孙树本要与这个朋友认识一下。不久,十三四岁的雷天觉就与这个十二岁的朋友见了面,两人谈得非常投机,从此,两人交上了哲学朋友,每隔一两个星期就见一次面,一见面就大谈哲理。而这个当时年仅十二岁的小朋友,就是北京师大附中另外一位杰出校友,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于光远后来回忆这段和雷天觉少年时期的“哲学友谊”时写到:“我讲我的‘道可道,非常道’,他讲他的‘乾,元亨利贞,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两人每一两个星期就要凑在一起谈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后来我们从中国古代哲学谈到近代西方哲学,他比我知识多,我从他那儿学到一些东西。当我三三制初中毕业时,他在四二制的北京师范毕业。我考师大附中,他考北大预科……”

当初的一对知己,对哲学知识求知若渴的两位少年,后来分别进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和北平大学工学院,并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机械工程专家。而在中学时期的这一段友谊,使得二人对哲学的兴趣一直保持了下去,而古代哲学“即知即行”等思想,也造就了雷天觉在今后的技术研究和实施中踏实、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

由于所受的教育是以爱国主义和艰苦建国为基调,加上家庭的影响,他从小立志发展自己国家的工业,振兴中华。顺利考入北平大学的工学院后,雷天觉努力学习机械制造专业知识,由于成绩优异,雷天觉毕业后留在北平大学任教一年。雷天觉的第一份工作是教师,这一职业使他终生怀有一种使命——指导、培养年轻科技工作者。

鸿鹄终振翅寸心惟报国

雷天觉真正开始踏入机械制造业应该从1937年算起,毕业一年的他在当时南京“兵工署”工作一年,即到当时的资源委员会筹建的机器制造厂(1939年秋定名为“中央机器厂”)工作。

雷天觉在他致力于振兴、发展中国工业的奋斗历程中,在机械工程的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在他的手中,诞生过很多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上的“第一个”。30年代时,中国工业正处于萌生状态,虽然不少有志之士想振兴工业,终因受到国际资本的摧残而难有大的作为。抗战开始后,雷天觉随中央机器厂迁到昆明,那里与沿海工业区十分隔绝。然而机械制造业在战时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很多军工任务都亟待机械制造业上的突破。雷天觉等一批有志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开始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开发、研究工作。在热处理专家韩云岑及其他人的合作下,他自己动手于1940年制成批量的片式成形齿轮铣刀,1941年初制成三种规格的千分尺以及块规,满足了战时的需要。此后,雷天觉被选派去美国P&W等公司实习机床与工具制造五年。出国学习期间,雷天觉专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不怕苦累,先后当过刮工、研磨工、热处理工等,决心把先进技术移植国内。1947年冬回国后,南京国民政府彻底崩溃,为了保存技术实力,国民党政府逼迫他同去台湾。雷天觉顶住压力留在大陆直到解放,并利用这段时间潜心自学工程数学,以求改进工科学生数学教学方法。

全国解放后,他在华东工业部及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从事新中国机床工业的创建工作。当时,我国与西方国家外交隔绝,许多国家对我国实施封锁、禁运政策。继抗战之后,我国的机械工业又第二次面临绝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雷天觉及他的团队不得不“闭门造车”,最终,攻克了许多工艺技术难关,先后开发出“磨齿机”、“氮化炉”、“万能磨床”。在很短的时间内,生产出重工业建设急需的“φ75卧式镗床”,取得了出色成果。此外,还开发了不用球轴承的内圆磨床。同时,也培养和训练出新中国第一代正式机床制造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建立了过去没有过的工种。当时生产的“φ75卧式镗床”曾到瑞士展出,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惊。中国终于自力更生生产出了所需要的机床,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随后,一系列新产品被研制出来:上海新中公司钱振新同志制造出精密量块;我国的机械加工业设计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手动精密磨齿机;磨出了第一把插齿刀;还外发出许多新工艺,如乱研、精密研磨、齿轮工艺等,都达到了当时的国际水平。在这期间,四种机床被开发出来,并且批量生产。雷天觉不仅在技术方面奠定了我国机床工业的基础,在生产管理上,他领导制订出一整套科学管理生产和工人培训制度,为上海机床厂的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雷天觉无疑是开创中国机床工业的先驱。

1955年9月,他被调到正在筹建的机械科学研究院,与张方、龙文光等和苏联专家商谈,筹备建立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工具科学研究院。1956年3月6日,三院成立,雷天觉任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作为该院的技术领导,多年来,他把很多时间与精力用于规划专业方向及指导各项研究课题中。在静压轴承,静压螺母、液压传动、齿轮传动、精密分度、精密加工和测量等方面,他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0年代后期,美国公布了关于多齿分度的专利。当这一消息传到中国,雷天觉根据他在磨齿机分度方面多年研究的经验,敏锐地注意到这项技术在高精度分度技术上有极大潜力。他立即进行了弹性齿多齿分度盘的试验,结果完全验证了他的预想。他把这一结果以科研简报的形式予以发表。正当这项成果受到国内同行的普遍关注,许多单位相继开展了弹性齿多齿分度盘的研制工作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迫停下这项研究。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雷天觉一恢复工作,就亲自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研制出一个分度密度达一角分(比国际上当时最高分度密度的多齿分度盘分度等分数高15倍),并配有小角度发生器的分度装置。小角度发生器的分辨力达五百分之一角秒。为了克服多齿分度台的制造难点,他又提出了弹性齿;进而又创造性地提出“独立弹性齿”的齿形结构,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优越性。此后,他又致力于推广应用这项成果。弹性齿多齿精密分度盘的精度超过当时已公布的国际上精度最高的分度仪器,并具有先进的制造工艺,可以替代现有的精密分度转台,为祖国的机电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争取出口创汇贡献了巨大力量。

1978年雷天觉担任机械院自动化研究所总工程师,开始研制中国同步卫星试验设备——大质量高频液压振动台任务中。这是一项国外对中国绝对封锁的技术。经过大家共同努力,一个个问题逐渐解决了,但最后剩下一个问题——导向轴承在高频下的微动磨损。那时世界上生产液压振动台主要有三家,轴承都用静压轴承,后来不约而同地都改成了塑料轴承。显然他们也碰到了同样的困难。但塑料轴承也存在它的问题——即没有静压作用,空心刚度低。为了兼得两者优点,雷天觉想,能否利用塑料在压力下的变形使它自动形成产生静压作用所需形状?他立即投入工作,结构构思、计算验证一共只用几天时间,试验时一次成功,从未发生故障。这是他晚年一项较重大发明,可利用机械零件在工作下的微量变形来变成用加工方法很难达到的复杂形状。他在论文中称之为“弹性流体静压轴承”。

雷天觉凭借他严谨的科学态度,过硬的技术知识,带领我国最早一批机械加工学家为我国的机床制造业奠定了基础。

孜孜做学问谆谆育英才

雷天觉是在苦难的旧中国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祖国命运的变化、难料的政治风波如一道道厉雷劈入他的个人生活之中,在身处逆境的两个艰苦时期——1957年被错打成右派和“文化大革命”时,他都没有放弃他酷爱的事业。他不论职务高低,也不顾已经高龄,仍然在研究工作的第一线上,与年轻同志一道进行调研、试验,对科研工作提出不少宝贵的建议。强烈的爱国主义与艰苦奋斗的思想始终牢记在他心中,在各种环境下,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事业,为新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50多年的艰苦奋斗铸就了他重视实践,深入实际,顽强刻苦、坚轫不拔的高尚风格。

除了学术方面的成就,雷老本人治学严谨的态度也对我国机械工程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仅是我国机械加工技术的奠基人,更是机械加工科学技术的良好学术交流环境的创始者之一。《机械工程学报》在中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是公认的的权威性刊物。自创刊初期以来,就一直聘请雷天觉、钱学森、庄前鼎、吴仲华等老一辈专家任编辑委员会委员。1979年《机械工程学报》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后开始复刊,雷天觉受聘为《机械工程学报》编委会主任。在他的具体指导下,学报的学术水平有所提高,学报的声誉日益扩大。他对发表的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审阅把关。他坚持贯彻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向,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文风。在1986年编委会扩大会议的开幕词中,他明确指出:“除了为建设服务外,我们很难找到它存在的意义。”强调指出了“刊物面向读者,服务于读者”的正确方向。他把有些华而不实的文章比喻成“好像一个坚果,果壳很厚,果仁很小”,借苏东坡说扬雄是“以艰深文浅陋”的话告诫编辑部,要大家为改进学报文风作出不懈的努力。1987年,编委会和编辑部决定增加《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为此,他亲自撰写《创刊词》,仔细审阅了全部英文稿件,按时、保质、保量地于1988年刊出创刊号。

在科学研究中,他崇尚求实,作风严谨。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不满足于方案在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和计算,总是以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目标。他常常亲自动手或帮助别人突破各个技术关键。为了使其他同志少走弯路,有时.他直接用坐标纸,按比例画出具体的结构设计图供他们参考。所有与他共事或受过他指教的同志,无不为他渊博的学识,精湛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对国外技术发展趋势和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的密切关注和敏锐观察而叹服。

雷天觉一生克己奉公,生活十分简朴。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几乎无暇顾及自己。在一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制中他曾作出重大贡献,如“1.2米×1.2米跨超声速风洞柔壁喷管研制”荣获1985年科技进步一等奖。但在荣誉、奖励面前,他从不考虑个人名利,只是认为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雷天觉在工作中非常注意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培养和提拔,他培养和训练出大批新中国第一代正式机床制造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他的团队成员都亲切地称他为“雷总”,这个“总”不是总经理,而是指总工程师。他为了培养人才,在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自1982年至1990年,他先后带过液压传动及气动硕士研究生5名;工业自动化硕士研究生3名;测量技术及仪器硕士研究生3名:带过机械学博士研究生5名。许多年轻人在外语和高等数学等方面急待提高能力,针对这种情况,他经常不顾疲劳,定期地、无偿地为科技人员讲授英语和数学。在雷天觉的带动下,学生们都非常积极地工作和学习,迅速提高了工作能力。近年来,在业余时间,他翻译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并无私地帮助别人,提出对许多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设想。为了改进工科学生数学教学方法,雷天觉曾自学工程数学。在人才培养中,雷天觉反对单纯注重学历,而提倡自学,注重真才实学。著名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勤之在解放初期去虬江机器厂(上海机床厂前身)应聘。时任总工程师的雷天觉面试后,未查看学历文凭就当即录用。周勤之甚感惊奇,雷天觉说:“文凭有何用,主要看你今后的工作表现,这才是真正的才能。”雷天觉的话使周勤之感到莫大的鼓舞。

雷天觉不仅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机械工程专家,还是德高望重的教育家。著名的编辑谌震老先生曾经为这位“机械精英”赋诗一首,来诠释雷老的一生:

愈精愈密愈珍奇,

机械偏差未半丝。

上海敢同英美比,

巍然雷总傲当时。

赵昕老师根据以下资料综合编撰:

①.杨知白:《雷天觉——开创我国机床工业的先驱》,《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工学编)》

②.梁礼忠:《阿姆话“万岁”──记著名精密机械专家雷天觉》

③.谌震:《机械精英雷天觉》,《长沙晚报》,1999年12月21 日《橘洲》副刊

④.于光远:《古老而自由的北京三中》

上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刘导生 下一篇: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赖亚力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新华街18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总机:86-10-83193000
邮箱: sdfz@bjsdfz.com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办事指南 快速连接

? 1901-2023 北京师大附中. 京ICP备14020350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961号

访问人数:

本站支持IPv6访问

民乐县| 自治县| 尚志市| 武汉市| 玛多县| 达孜县| 海盐县| 宜昌市| 濮阳县|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