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李德伦1938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在校期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来到延安从事音乐事业。建国后曾到苏联留学。是我国著名交响乐指挥家,对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李德伦吗?
李德伦1938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在校学习期间,就参加了中共地下党所组织的革命工作,“一二·九”运动中,参加了“北平歌吟团联合会”,演唱抗日救亡歌曲。
后来,他到革命圣地延安,担任中央弦乐团的教员,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创作并指挥演出了《蓝花花》、《赤叶间》等歌曲。
解放后,到苏联留学,指挥过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等20个乐团。
1956年代表中国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节,他的才华受到高度赞扬。
“文革”中,他顶住迫害,努力探讨交响乐表现的新形式,支持对外文化交流,并于1975年10月30日,组织了纪念聂耳、洗星海音乐会,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1977年,在纪念贝多芬逝世150周年时。他指挥乐团演出了贝多芬著名的作品《命运》。被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称为“贝多芬在中国获得胜利的声音”。
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于交响乐的普及工作。深入厂矿、农村、部队、学校。被人们尊敬地称为“人民的音乐指挥家”。
每当人们讲到这些。李德伦都会深情地回顾起他在北京师大附中那既学知识又学做人的生活。他说:“附中使我从不懂事到懂事。对我一生的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入附中好像进了一个新天地
追忆20年代。清晨。“当—当—当”。师大附中上课钟又敲响了。这弘扬的钟声在古老的北平城宁静的空气中传扬、回荡。它深深吸引着西河沿138号院中一个少年热诚的心。他,就是李德伦。
在年轻的李德伦心中。师大附中是一座神圣的殿堂。每次从附中门前经过。他总会停下脚步。羡慕地望着那些充满朝气的学生迈进校园。他盼望着有一天自己也能考上师大附中。
1931年。李德伦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以第31名的成绩。成为师大附中从1000多名报名者中挑选的60名学生中的一员。从此。李德伦的生活掀开了新的一页。他说:“一入附中。我就好像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自由民主活泼的天地。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接触了新的文化。阅读了一些新的文学著作。”在师大附中图书馆内。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李德伦的身影。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古今中外的作品。他读列夫·托尔斯泰、果戈里、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读鲁迅。也读石评梅、邵飘萍。他还迷上了美术和音乐。读西洋美术史。读丰子恺的著作。
如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师大附中的校长就是解放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的林砺儒。数学教师是韩向渠、韩满庐。中学用的数学课本就是他们编译的。许多教师都是师大的教授。水平都很高。他们的班主任是赵海天。李德伦下定决心,在师大附中一定要学点本事,长大后报效国家。
兴趣从美术转到音乐
附中除常规课程外。还组织了各种学科小组。李德伦首选美术组。向著名画家王君异学习。从此,他的习作经常出现在附中学生画展上。可是在学习色彩时,他才发现自己是色盲。无法继续学习美术。不能不说这对李德伦是个不小的打击。但李德伦并不气馁。他的兴趣又从美术转到音乐。开始向吴中山、李惠年老师学乐理、学演奏。一颗好学、向上的心,又沉醉到莫扎特、贝多芬的迷人旋律中。有一阵子。他还迷上了歌剧。为《蝴蝶夫人》、《卡门》、《小丑》、《波西米亚人》等歌剧那回肠荡气、动人心魄的优美旋律所倾倒。为此,他还找来英文版的《歌剧大全》。以便能更好地欣赏那些迷人的歌唱。很快,他又参加了钢琴组。学校音乐教室有架钢琴可用。但要交2元5角的练习费。他就日积月累地从零用钱中省出这笔开支。争取到了每天下课后去练琴的机会。到了寒暑假附中的琴房不开门。他就想方设法到位于附中对门的师范大学的琴房。一个人在里面弹个痛快。冬天。寒风冻僵了手指。他一点也不在乎;夏天。蚊虫咬得人坐立不安。他就带上蚊香。有时。他还把班上同学喝水的小碗排列起来当成乐器。用筷子在上面敲敲打打。竟也能演奏出一首首民歌。动听的乐曲声引得同学们纷纷跑来围观。
到了新年。学校举办音乐会。师生同台演出。李惠年老师弹钢琴。汪德昭(附中毕业生、著名物理学家)拉小提琴演奏欧洲古典音乐。师大音乐系老师也来助兴。此时。李德伦更是活跃。他不仅表演弹琴。还到台上演唱新疆民歌。每当回忆起这些。李德伦总是无限感激地说:“学校的教育。学校的环境。使我爱上了音乐。使音乐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在附中参加革命
万恶的旧社会没有给像李德伦这样热心求学的青年创造安定的学习环境。黑暗的社会现实。不停地刺痛他们的心。寒冬的早晨。他们常常见到门洞里、大街上因冻饿而死的穷人。李德伦回想到这些。总会激愤地说:“当时一位老师说。‘人活着总得有个人样。’但旧中国哪允许穷百姓活得像个人样呢?那些冻饿而死的人有什么罪过呢?他们无辜地死去了。像只蚂蚁。”当时有位汪敬成老师。经常到李德伦的家里去。给他讲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对李德伦启发很大。1935年。侵占了我国东北的日本兵又进一步觊觎华北及全中国。李德伦和附中的许多学生都参加了学生爱国运动。当时北平地下党组织了抗日群众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附中有70多人参加。李德伦和他的姐姐李菊同、妹妹李菊萍(均为附中毕业生)都是该组织的成员。“一二九”运动中。李德伦和附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轰轰烈烈的示威游行。李德伦负责宣传和后勤供应。学生的行动。得到了附中老师们的支持。学校还拿出钱给学生们买烧饼吃。但那时。国民党政府是压制学生爱国运动的。他们要学校开除带头“闹事”的学生。李德伦也在其中。只是由于李澄之老师的反对。李德伦才免受开除处分。李德伦家里人听说他参加了示威游行。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许他出门。于是一些同学就到他家去。对其父母晓以大义反复劝说。终于把李德伦接了出来。韩满庐老师也是支持学生爱国运动的。所以1938年毕业考试时。帮了李德伦的忙。使他顺利地毕了业。回忆起这些。李德伦总是深怀敬意地说:“在附中的革命工作。是受到老师保护的。”
从师大附中毕业后。李德伦进入辅仁大学、上海国立音专。继续研究他所热爱的音乐。参加文艺演出。兼管配乐、指挥。1946年11月。在周总理的安排下。李德伦带着欧阳予倩等人捐赠的乐器。满怀爱国热情到了延安。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了。李德伦随入城的解放军又回到了北平。在欢迎解放军入城的人群中。李德伦一下子发现了韩满庐老师。老师也看到了他。他们互相招手致意。经历了多少艰难之后。昔日的师生又在解放了的北京团聚了。这是多么令人振奋啊!激动的热泪润湿了李德伦的眼睛。
回忆起这些经历。李德伦都会叮嘱年轻人说:“我们的国家曾经是灾难深重的。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折腾了几个回合。现在安定了。人民基本温饱了。但是还有各种困难和问题。青年人要‘活得有个人样’。报效祖国。就要努力准备条件。对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
感受悲怆
中山公园音乐堂从来没有一个晚上能像2001年3月25日晚上那样温馨。那样隆重、那样充满了浓浓的敬意和亲切的祝福。一个德高望重的音乐老人在去年冬天与敬重他的人们定下了一个春天的音乐约会。春天和爱乐人与他践约而来。这就是由中国交响乐团主办、中山公园音乐堂和《北京青年报》联合承办的《相约春天一一献给李德伦的特别音乐会》
中山公园辉煌明亮的大厅里。一幅高达5米的李德伦执棒指挥的大照片。在鲜花簇拥下迎接着爱乐者的到来。照片下摆放着伴随李德伦无数次音乐会的木制谱台。上面是他多年不离手的指挥棒。和指挥棒放在一起的。是和本报记者及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汤沐海去年冬天探望他时带去的一样的100朵红艳艳的玫瑰花。而谱台下面,则堆满了爱乐者献上的花束。大厅的周围,则让各方人士送来的大花篮占满了。
音乐会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场。中国交响乐团团长俞松林代表大家。表达了对李德伦的敬意和对他从事指挥艺术55周年纪念的祝贺。并祝他早日康复。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汤沐海则代表中国交响乐团。将演出的全部票款收入74607元。通过中国交响乐基金会会长吴祖强。全部捐赠给中国交响乐基金会。用以建立“李德伦音乐普及专项基金”。
李德伦的女儿李鹿代表父亲。宣读了他写给音乐会的一封信。接下来。播放了一部介绍李德伦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的电视专题片。片中李德伦幽默而富于个性的做事及语言方式。不时令听众们会心一笑。
就在这样温暖而亲切的情绪中。汤沐海与中国交响乐团的成员们登台演出。那是李德伦指挥生涯中最拿手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先是悲情激荡的《里米尼的弗朗西斯卡》。而后是哀伤深沉的《第六交响曲》(《悲怆》)。汤沐海出色的指挥带动着乐队倾情的演奏。使得听众们沉醉于美妙的乐声中流连不已。或许。那晚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听起来有些特别的滋味。在昕众们热烈的掌声与欢呼中。汤沐海与乐队成员门再次返台。以一曲雄壮欢快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带动着爱乐人们走进一个新的高潮。并让音乐会在这欢乐激昂的气氛中适时地结束了。
相约春天
这场专门为了指挥家的心愿并向其致敬的特殊音乐会,缘于一次探访。
2000年一个冬日的下午。北京青年报两位记者与中国交响乐团副团长、中山音乐堂、北京音乐厅总经理钱程相约。去探访病中的李大师。还特意为他带去了100朵玫瑰花。那天老人情绪很好。
我们问他:“与交响乐相伴大半生。如今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这位84岁的老人沉吟片刻说:“最大的心愿?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再给中国的交响乐干点儿事。再看看他们干点儿事。”“您演绎过那么多作品。现在还有没有哪部作品特别想指挥?”老人脱口而出:“那就是《贝三》(贝多芬《第三交响曲》)。我总在心里头默念。贝多芬的作品我都很喜欢。但是现在参加演出不太可能了。”李大师的夫人李钮说:“他刚回国的时候。指挥的第一部
作品是《柴六》。哎呀。简直太棒了。”
刹那间。为大师专门举办一场特别音乐会的念头产生了。钱程请求大师说:“让我们来完成您的心愿吧!中国交响乐团和北京青年报一起合作。专门为您开一场音乐会。就演《贝三》和《柴六》。就叫‘献给李德伦’。您好好养病。等到明年春天。我们请您亲自来指挥。”那一刻。大师憔悴的脸上绽放出久违的兴奋与冲动。一个春天的约会就这样达成了。
过了两天。中国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正式与李大师确定了演出。名字就叫“相约春天——献给李德伦的特别音乐会。”
大师足迹
李德伦,中国交响乐团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原中央乐团艺术指导、常任指挥。
1917年生于北京。少年时期学习钢琴及小提琴。
1940年考入国立上海音专。先后师从舍夫佐夫及杜克生学习大提琴。
1946年到延安任中央管弦乐团指挥和教师。1949年在北京担任中央歌剧院指挥。1953年起。作为著名指挥家阿诺索夫教授的研究生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指挥系学习。1964年起逐渐停止交响乐演出。并中断出国演出过达21年之久。
“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他指挥了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从此恢复了交响乐的演出。1985年开始赴卢森堡、西班牙、德国等地演出。1987年在北京“交响乐之春”大型音乐会上。他指挥了800人的联合乐队。为规模最盛大的一次。
李德伦曾于1985年在巴黎任国际梅纽因小提琴比赛的评委。1986年在莫斯科任柴可夫斯基国际比赛的大提琴评委。他致力于交响乐的普及与发展。到全国各地举办“交响乐讲座”。自1980年起至1987年的统计。平均每年约150次。对交响乐的普及做了有益的工作。
1980年李德伦获文化部授予的指挥荣誉奖。1986年获匈牙利政府文化部|授予的李斯特纪念奖章。
(根据《宣武沃土育英才》书中戴凤春的文章和《北京青年报》2001年3月26日第5版刘净植的文章综合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