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赵世炎1901年生于四川(现重庆)酉阳,1915年到北京上学考入北京高师附中(即现在的北京师大附中),1915年至1919年在附中读书期间从事了大量的反帝爱国活动,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1920年至1924年,先后赴法国勤工俭学和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回国后,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1926年被调任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此后,他组织过3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在1927年春的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委员。1927年7月,赵世炎在上海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提起共青团组织,现在的人们很熟悉,作为其前身之一的“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则似乎是很久远的历史。这个革命青年组织的创始者之一赵世炎牺牲时只有26岁,但他绚丽的青春却始终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青少年时英语突出,追随李大钊走上革命之路;被法国警察抓捕后,在遣送回国前机智地逃脱;23岁成为中共北京地委书记,李大钊称赞他“脑子快”
走进北京师大附中的校门,向前不过数十米处,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昂首挺胸、英姿勃勃的赵世炎烈士像。像座的正面刻有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赵世炎烈士像”六个醒目大字。像座的背面则刻有赵世炎同志的生平简介。1987年11月16日国家领导人杨尚昆和李鹏同志来到附中参加了纪念像的落成典礼。此处,已被北京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赵世炎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强战士,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赵世炎,号国富,1901年生于四川(现重庆)酉阳一个有较多田产的工商业主家庭。少时父亲不惜重金为儿女聘请名师,在家读书。他自幼聪敏过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痛恨封建制度,幼年时期就努力学习新文化、新知识,乐于接受新思想。
1915年他14岁时,来到北京上学,和其四哥赵世琨同时考入北京高师附中(即现在的北京师大附中),住在宣武区后铁厂胡同8号,当时的叙州会馆。
从1915年至1919年的四年期间,由入学到毕业(当时的中学为四年制),他除了积极完成学业课程之外,还从事了大量的反帝爱国活动。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爆发期间,更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他曾带领附中同学上街游行和参加火烧赵家楼等活动。当时他担任附中学生会的干事长,多次在大操场发表讲演。他那慷慨激昂的言词和对反动势力的无情揭露,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同学们的斗志并积极地投入了战斗。赵世炎在附中的四年里,虽然从事了大量的革命活动,但他勤奋好学,各门功课都达到了优秀水平,他是一个德才兼备、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我们曾访问过师大附中的老校友陈遵妫、马宾等同志,他们回忆说:“当时我们都是低年级的学生,可是赵世炎的形象却很清楚地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个子不高,四川口音,对人和蔼可亲。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图书馆和大操场。在校期间,他还组织过英文课外小组,并用英语讲演,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为学好英语,他经常和传教士对话,纠正发音,后来我们还了解到,赵世炎同志为了革命的需要,他还学过法、俄等外国语,而且还能翻译。他的国文成绩更为突出,在校期间他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为:《海王村公园游记》,他生动地描绘了公园的前后变化,并对一些落后现象进行了抨击和评论。他写道:“人声鼎沸,车马驱驰……公园之乐无之也。……陵夷至今,成为市场,其变迁诚不可测矣……”他的国文老师夏宇众先生(鲁迅的好友)给这篇作文很高的评价,说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学生。
赵世炎在师大附中上学期间,结识了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等许多革命先驱,并同他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他还在附中组织创办了“少年中国”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许多进步文章。
1920年春,赵世炎赴法国勤工俭学,曾组织华工斗争并参加学生运动。他被旧中国驻法使馆勾结法国警察抓捕,但在遣送回国前机智地逃脱。因护照已被没收,他来到原为战地的法国北方,住到华工们中间。此间,他选择了共产主义信念,并于1922年6月在巴黎西郊主持召开了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当选为书记。这一组织的成员,回国后大都转为中共党员。
1923年,赵世炎赴莫斯科入东方大学。翌年回国,应李大钊的要求担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并主办北方区委的《政治生活》周刊。他在北京、天津和张家口等地十分活跃,除在知识分子中活动,还大力做工人和蒙古族的工作。李大钊称赞身边这位主要助手说:“世炎脑子快,很多问题对我很有启发。”
1926年春,奉系军阀控制了京津一带。赵世炎因长期出头露面难以立足,被调任中共江浙区委组织部长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此后,他组织过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在1927年春的中共“五大”上当选中央委员。同年7月,赵世炎被捕牺牲。
在国内这些青年爱唱《马赛曲》,向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故乡。到了法国他们却转而高唱《国际歌》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恐怕很难理解赵世炎那一代人所走过的道路。在以革命与战争为主旋律的20世纪上半叶,残酷无情的环境使那些有良知和正义感的青年选择了到外国寻求真理、奋起与国际垄断资本抗争,再回过头来挽救中国的道路。
赵世炎求学之际,正是国际垄断资本残酷剥削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同时为争夺殖民地相互进行大战的时代。资本主义虽然是比封建制度先进的社会形态,但是它的自身矛盾和造就的社会弊病也在当时暴露无遗。赵世炎过去身处封建长夜难明的赤县,憧憬资本的法国,并想到那里寻求真理以改造中国,无疑是进步的要求。待到他身处于西方社会之中,一面看到大亨们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一面目睹穷苦工人特别是外来劳工的非人待遇,自然从心底唤出:“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的吼声。在国内,这些青年爱唱《马赛曲》,向往资产阶级大革命的故乡。到了法国他们却转而高唱《国际歌》,又仰慕象征“自由、平等、博爱”的三色旗,变为向往十月革命的红旗。
作为一个富家子弟出身的知识分子,赵世炎献身于工人解放和青年进步的事业,显得更为可贵。他从小钦佩中国古代志士“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青年时又以少年中国学会的“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口号自勉。为这一理想,他献出了全部青春和热血。如今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长远意义上讲,赵世炎等先烈的理想追求,仍应作为接力火炬,传给那些为人类的美好未来而奋斗的青年人!
省委秘书长叛变,敌人在赵世炎家中蹲守。妻子岳母从窗台推下花盆,但风雨太大,赵世炎没有发现,结果被捕。据说赵世炎的头颅被砍下后,身躯久久不倒,吓坏了刽子手
1926年,北京发生屠杀学生的“三一八”惨案后,李大钊等北方区委机关避入苏联使馆,赵世炎也奉命转移到上海。随后,赵世炎以“施英”的名字,发动了一系列工人罢工,并秘密组织武装起义。因他在莫斯科受过军训,此时就在秘密训练点亲自教授如何射击和组织战斗队形。
1927年3月,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响后,他和周恩来一起指挥只有150支枪的工人纠察队,向着3000直鲁军发出冲击。由于工人们差不多都是第一次经历战阵,赵世炎便亲临火线,纠察队员见带头人如此无畏,也都勇敢地冲向前。
武装起义成功后,蒋介石率北伐军进入上海,4月12日开始了反共屠杀,赵世炎等人转入地下。当时不断有人牺牲,也有意志不坚定者脱党和叛变,赵世炎每次主持江苏省委的会议时见来人越来越少,就一再鼓励大家要坚定信念。有的同志报告说路遇叛徒敲诈勒索,威胁不给钱就要去告密。赵世炎听后愤然表示:“绝不能给钱!以后遇到叛徒就要想法甩掉他,摆脱不了就找组织想法干掉他!”他提议建立工人秘密武装“红队”,以对付叛徒特务。在他牺牲不久后这一组织由周恩来组织起来,成为令叛徒敌特闻风丧胆的“伍豪之剑”。
1927年7月2日那天风雨交加,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变的省委秘书长的供词,闯进赵世炎的住所。此时,他外出未归,敌人在屋里蹲守。他的妻子夏之栩和岳母夏娘娘焦急万分,在窗口见他走进院门时便奋力把报警的花盆从窗台上推下去,可惜因风雨太大,赵世炎未看见仍走了进来,结果被捕。在提审中,赵世炎坚定地表示:“志士不辞牺牲。”
1927年7月19日,赵世炎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受刑时大义凛然,据说在头颅被砍下后,英雄的身躯久久不倒,临难时意志之坚强,吓坏了刽子手。
(根据《英烈足迹遍宣武》一书和2001年4月25日《北京青年报》马祥林的文章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