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麦丁,1927年生。北京师大附中1947届毕业生。中央民族歌舞团国家一级作曲家,代表作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壮锦献给毛主席》、《春到苗家》、《阿细跳乐》、《56个民族56首歌》等。
提到麦丁,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的。但是如果跟大家提起《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想必很多人都能哼唱出里面的几句。在流行歌曲包围下的现代的年轻人们也会被这首极富少数民族特点的歌曲所打动。
“路旁的花正在开,树上的果儿等人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1954年8月,在北京的 “新歌演唱会”上,当这首歌演唱完,大幕快要关上的霎那间,掌声突然“哗”地如潮水般响起,后连唱3遍才得以谢幕。
从此,《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传唱大江南北,赢得颇多赞誉。敬爱的周总理听到这首曲子后非常高兴,并指示将它放到人民大会堂作为迎宾曲目。1957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歌曲创作比赛中,《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合唱曲一举夺得金质奖章,为中国民族音乐在国际乐坛上争得了一席之地。
而这位著名作曲家麦丁也是从附中走出的众多学子之一。
1927年麦丁生于广东顺德一个音乐世家。在酷爱西洋音乐的父亲影响下,他与钢琴结下了不解之缘,9岁时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自己作的即兴曲了。
后来,麦丁考入了著名的北京师大附中。1947年从附中毕业后,又进入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专修钢琴与作曲,师从库普克等教授。学习期间,他异常勤奋,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弹琴上。手指弹出血了,用口允一下,再用胶布贴上继续弹。那时的北师大就在现在的和平门,位于师大附中的对面。据52届校友马纪龙回忆,当年他们在附中组织歌咏团时,还经常把就读于对面师大音乐系的麦丁青过来给学弟们指导呢。
1952年,师大为他举办了毕业钢琴独奏会,他以娴熟的技巧演奏了肖邦、李斯特、贝多芬以及他创作的两首作品。同年,他被分配到中央民族歌舞团任的创作室,搞歌曲创作工作。中央民族歌舞团在1952年9月建团之初,就提出“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到生活中去建团”的口号。歌舞团里的年轻人背起行李卷儿,开到大西南,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在民族地区火热的生活中吸取养分。这意味着他将告别琴房,长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
当初,想象到那可怖的深山老林和艰苦的野外荒漠。从未出过远门,一心要成为钢琴家的麦丁,内心是很不情愿的。可当他来到少数民族地区,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那里的人们热情好客;生活多彩多姿;最吸引他的是那里丰富多彩的音乐。他被这些迷人的音乐迷住了。
1953年5月,他们来到云南的路南县(今云南省石林地区),就住在路南县海邑乡下面一个村寨,当地主要生活着彝族的支系撒尼人,撒尼人的热情好客给麦丁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路南县的少数民族同胞正在进行土改工作,分到了土地的老百姓们十分高兴,把他们当作“从毛主席身边来的人”,当作最尊贵的客人来对待。麦丁他们就和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他们的民族语言、和他们交朋友,然后在此基础上搜集民歌、进行创作。正是在这里,诞生了那首著名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撒尼人能歌善舞,不论什么时候,在田地里劳动时也好,迎接客人时也好,他们都要用歌声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们的欢迎。当时麦丁他们歌舞团的同志统一住在寨子里的小学校,小学校在后寨,白天他们帮老乡打麦子、放牛、种田经过前寨时,前寨的老乡都会唱着歌儿邀请、挽留他们,大意就是“远方的客人请你们停一停,到我们前寨来吃饭、做客吧。”劳动时,老乡也会为他们唱歌鼓劲儿。有一次他们正在地里劳动,旁边有一个老乡唱了起来,麦丁他们听不懂,就问这位老乡:“你唱的歌儿是什么意思啊?”他说:“北京的客人到我们这儿来劳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脏,真好真好……”每天夕阳西下,结束了一天劳作的年轻姑娘、小伙儿们都会聚集到一个叫“公房”的地方,唱歌、交谈。
在寨子里住了大概两个月,麦丁为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土生土长的音乐艺术所深深吸引,更为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撒尼同胞所感动,这一切都让他迸发出一种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要写歌,要创作,要让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美好音乐!于是他找到歌舞团创作室的范禹,将这个想法和他一说,范禹马上答应了。过了一段时间,范禹将写好的歌词拿给麦丁看,“路旁的花朵正在盛开,树上的果实等人去摘,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老圭山在万山丛中欢迎你来。丰润的谷穗迎风荡漾,期待人们收割的时光。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是我们互助劳动的希望。姑娘们追赶着白色的羊群,踏着晚霞放牧归来,远方的客人今晚请你住下吧,为了祖国的明天共同欢唱。”看到歌词,麦丁的眼前仿佛浮现出撒尼同胞勤劳、质朴的身影,他们辛勤劳作,他们载歌载舞……几个月来一直酝酿的创作感觉喷薄而出,他马上提起笔来,用饱含撒尼风格的曲调定下了主旋律,揉进民歌《放羊调》的音乐,同时也吸收了当地彝族音乐老师金国富创作歌曲中的有关乐句,写完了这部多声部合唱歌曲的基本曲调。
曲子基本上谱写出来了,可是马丁心里还没有底儿,于是就趁当地年轻人晚上到“公房”里聚会、唱歌的时候,把这个曲子哼唱给当地的撒尼姑娘们听,唱完我问她们:“这像不像你们的歌曲啊?”姑娘们都非常高兴地说:“扎扎呦!扎扎呦!”意思就是:“好极了!好极了!”当时到少数民族地区搞创作有一条原则,就是创作出来的歌曲要尽量能得到当地老百姓的承认,他们承认了你的作品,才说明你的创作是成功的。麦丁一看她们都说:“扎扎呦!扎扎呦!”这下心里有了底儿。
果然不久,《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迅速地传唱到了大江南北。
50年来,从南到北、从西到东,他的身影出现在毡房、竹楼、歌圩;他的脚步印在了村村寨寨;他的笑声留落在石林中、篝火旁;他的歌曲飘荡在山间里、飞扬在马背上。西藏路上的土匪他遇见过,瑶山里的老虎他遭遇过,苗寨上的沙流他险历过,康藏线上的塌方公路他反复地走过。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场面都险些夺去他的生命。但他还是背起行囊,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采撷着56个民族的音乐精华。
几十年来,坚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体验生活,他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素材,把各民族淳朴的音乐素材带出穷乡僻壤,然后进行创造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精美的艺术作品推向全国,走出世界。他从贵州侗族地区搜集整理的多声部民歌《蝉虫歌》在1986年的巴黎金秋国际艺术节上,以其丰富的和声、特别的复调震撼了外国人,用事实否定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无和声”的谬论。国际音乐权威赞叹:“这样的音乐能与意大利歌剧相媲美!”。
麦丁喜欢用俄国音乐家格林卡的话来说明自己的创作思想:“音乐家的职责就是把民间的东西拿来以后进行加工,最后还给民间百姓”。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几百首歌曲、几十首钢琴曲,所有都献给了人民大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其他代表作有歌曲《壮锦献给毛主席》、合唱《西山谣》、《中华儿女是一家》、《顺德好》等。钢琴曲《高山瀑布》、《阿细跳乐》等。他把少数民族是否接受或者喜欢他的作品视为创作的最高准则。多年后,云南省路南县要改为石林市,把《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作为市歌,邀请麦丁作为特别嘉宾参加他们的庆祝音乐会。他来到石林,只见整个城市都在传唱他的《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在音乐创作方面麦丁也是为多产的作家。 出版著作有《麦丁创作歌曲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首民歌》(配钢琴伴奏,中、英文版)、《中国民歌选》、《钢琴初级、中级教材》、《电子琴实用教材》、《电子琴伴奏民歌风抒情歌曲选》等。
年轻时麦丁曾对自己的人生做过美好的憧憬,就是此生要做好三件事:钢琴演奏、钢琴创作和钢琴教学。在中央民族歌舞团的40多年里他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民族歌曲的创作和研究上。退了休,儿时的梦想又在晚年重现了,他把退休作为艺术青春的新起点。
1989年他在北京创办顺德钢琴学校,自任校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少年钢琴人才。其中有的在国内的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很多孩子走进了音乐学院。看着孩子们那稚嫩的手指在琴键上跳跃,使他回到了儿时的欢乐时光。
麦丁的经历是丰富而又传奇的,而他的生活却平凡而又实在。三十多年前,由于他到边疆采风,没能赶回来照顾待产的妻子。致使他唯一的儿子出生时由于缺氧而大脑损伤,留下了终身残疾。妻子体弱多病,繁重的家务自然又要落在了他身上。一头是歌声、鲜花与掌声;一头却是柴米、油盐和酱醋。这一付沉甸甸的生活担子,麦丁默默地就挑了几十年。邻里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年纪大的尊敬地称他麦老师、麦教授,年轻人叫他麦老、老麦,小朋友爬到他膝上天真地指着他鼻子直呼麦丁,他都微笑着一一接受。
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采访他时,他说:“人到老年时,如果不动脑筋,不做事情,那无疑等于大脑死亡。我永远不会老,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年轻地活到100岁!”在73岁时,精力充沛的他创作完成了《第一钢琴协奏曲》。他繁忙的身影仍频繁地出现在出版社、音乐厅和钢琴学校。他要把几十年的积累奉献给人民,留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