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叶佩英1955年毕业于北京师大附中,著名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序曲
“百灵鸟从蓝天飞过,
我爱你,中国!
我要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我的祖国!
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
白天,这里庄严隆重,正召开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夜晚,这里灯火辉煌,正闪耀着龙的传人从心底迸出的精神的火花。
上万双眸子注视着神圣的舞台,上万颗心的血液涌汇到一起激烈地跳动。台上那丰厚、清亮、圆润、甜美的歌喉,用充满青春活力的无限深情,唱出了十亿颗心共同的声音!
台上那歌者,不是别人,正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海外赤子的光荣代表——叶佩英。
谁都能感觉到,此刻,她几乎不是在歌唱,而是满腔深情地倾泻着她那坦荡胸怀中对祖国母亲的一片赤诚。你听,那每一个音符,无不饱含着对祖国母亲的热爱;那每一个旋律,无不充溢着对神州大地的痴情。
她歌唱着,回忆着……回忆着在南洋经受的血雨腥风,回忆着游子思归时的急切心情,回忆着第一次见到五星红旗和桑梓亲人时洒下的热泪,回忆着学生时代那拍击心弦的晨钟……
她歌唱着,向往着……向往着祖国的繁荣昌盛,向往着早一天实现祖国的统一,向往着五大洲的人民紧挽着手,向往着世界的永久和平……
苦涩的摇篮曲:刚强的幼苗
一九三五年。马来亚。吉隆坡。初夏的一天,叶佩英出生在闹市区古路律旁边的茨厂街,一个华侨的家庭。.
这里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华人或华侨,他们都是很早就从中国到“南洋四州府”来开发锡矿和种植橡胶的。多年来,他们与马来亚人一起,打扮着这美丽半岛上的名城。
佩英从小爱看电影。有一次,从中国影片《松花江上》看到日军疯狂屠杀我东北同胞的镜头,第一次听到《松花江上》这首歌,她哭了,而且哭得那么伤心。她想:爸爸、妈妈都是中国人,那被杀的中国人也一定是自己的亲人。后来,她又从叔叔、哥哥们那里,听到了《松花江上》、《长城谣》、《八百壮士抗日歌》和《卖花词》等歌曲。她知道,哥哥念的书是我们中国的书,哥哥唱的歌也一定都是好歌。久而久之,她也就跟着哼唱起来,虽然她对歌词似懂非懂。
小佩英长到六岁,她和哥哥、叔叔一起,坐上校车到会馆办的华语学校一一循人学校读书了。她兴奋,她也自豪。
但是,入学的第一天,开学典礼上郑为信校长的讲话,使天真的佩英那幼小的心灵,罩上了一层阴云。
“同学们,”校长提高了声调说:“我们都是唐人,我们的‘根’在‘唐山’(按:当时南洋华侨都把祖国大陆称为‘唐山’ )。可是,我们的家乡来了强盗!他们侵占了我们的‘东三省’。接着,又在我们的华北驻军……我们的祖国,危在旦夕,我们的同胞,惨遭蹂躏……”
热血在沸腾,脉搏在加速,嘴角在抽搐,泪水在流淌……多少天啊,佩英早晨捧着盖浇饭吃得不香,中午端起炒米粉也吃不下,眼前总出现电影《松花江上》的镜头,心里总……从此,她就和全班同学一起,每天都从父母给的三分钱(叻币)的午餐费中,挤出一分钱来参加集体捐献,以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
过两天,她看见高年级的大同学课余时间到街上卖花,把所得收入都献给抗战。她自己就和哥哥、姐姐一起做纸花、绢花到街上去卖。她不顾烈日的灼晒,不怕大雨倾盆,走过一条条街巷,走进一家家华人家门,边走边唱:
“先生,买一朵花吧。
这是自由之花,
这是解放之花。
买了花呀,救了国家……”
歌声夹杂着呜咽,汗水拌和着泪水,此时此刻,她才逐渐地懂得了“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原来是这么一回事!
对祖国的爱,对侵略者的恨,两颗种子就这样同时埋进了佩英的心底。
不久,日寇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军的铁蹄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战火很快就蔓延到了吉隆坡。东洋鬼子查封店铺,捣毁民宅,缉拿抗日华人和马来亚共产党人……一次次“强化治安”,一批批的人头落地。他们还把砍下的人头成排成队地摆在街上,驱赶着马来亚人和华人、华侨看。一时间,刀枪林立古路律,无辜血染巴生河。
华人学校被迫停办了。要上学,只有去日寇办的学校。父亲对佩英兄妹说:“我们不受奴化教育,你们不要去上学了。”为了维持生活,一家人只好去摆摊子卖纸烟、水果。佩英和母亲看守地摊,哥哥提篮去走街串巷,而且,时时还得提防日寇宪兵的捣乱,如若不小心,被他们抓了去,更要大吃苦头。
l94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和侨居海外的华人欢欣若狂,也给佩英一家带来了难得的欢乐,从此结束了吃“棕油面”、受窝囊气的非人生活。他们亲身经历了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海外游子的悲惨遭遇,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给他们撑腰啊!
1946年,循人学校复课。郑校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中国人,要挺起胸膛走路!外国人越是叫我们‘东亚病夫’我们越是要把自己的路走好!”对这一语双关的话,佩英当时并不完全懂得它的深刻含义,但是,这却使她下了决心,一定要争取学习、身体等各方面样样都好。
佩英从小心直口快,表里如一,说到做到。在循人学校读书的几年中,她不仅真正做到了各科成绩全部优秀,而且是校合唱团、田径队、篮球队和乒乓球队的重要成员,曾获得过跳高第一、唱歌第一和校乒乓球比赛女子单打第一,还曾作为学校代表队的成员,参加过“雪兰我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呢!
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唱歌。每当春节,学校召开“恳亲会”,她都要为家长们做精彩的演出。但是。她厌恶那醉生梦死的酒吧间小曲,痛恨那消沉丧志的靡靡之音,她不断寻找着振奋人心的时代音调……
就在这一年,金山同志率领的“中国艺术演出社”来到了吉隆坡。他们唱的《马车夫之恋》、《梅娘曲》,尤其是那气势磅礴的《黄河大合唱》,给佩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这一年,吉隆坡的广东同乡会和惠州会馆的叶家宗祠,先后得知了叶挺将军遇难的噩耗,大家的心里都象是灌了铅。开追悼会那天,会馆内外一片缟素,人们哭得捶胸顿足,小佩英也和大人一样两行热泪,痛哭失声。因为他们失去的是炎黄的英烈、祖国的骁将、叶家的骄傲。.
说来也巧,还是这一年,就在循人学校的楼上,经常有人唱从中国传去的进步歌曲。这些歌启迪了佩英兄妹的心扉,使他们在黑暗中见到了光明。从那以后,每当傍晚时分,她都在家里深情地唱起《毕业歌》、《天伦歌》、《二月里来》……这歌声是如此感人肺腑,使邻居和周围昕到歌声的华侨思念祖国之情油然而生。
佩英的爱国、爱乡之情自幼来自老师的教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日加深。记得,她的班主任杜觉民老师曾给他们边讲边教唱过《木兰辞》;音乐老师彭立夫也多次教唱过《锄草歌》等中国歌曲;地理老师还曾十分形象地给他们描述过中国版图的特点。
l949年春,佩英进入坤成女中读书。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中学的功课都学完,好早一点回祖国进大学读书。
初二年级功课多,要专心学习,打好基础,这是中学阶段的转折点。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连续发生了三件事,使得她再也不能在吉隆坡待下去了:
一件事是,英国总督府的司学官宣布,要在坤成女中搞什么“教育改革”,规定除增加英文课时外,代数、化学两科也必须使用英文课本。
另一件事是,一天中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她遭到了“红毛鬼”(按:指英国水兵)的追逐取笑。在光天化日之下,受到如此的欺侮,佩英心中燃起了悲愤的火。
第三件事是,最近半年多,哥哥总是悄悄地告诉她一些令人惊喜的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现在,大陆已经全部解放了……这时,佩英才惊奇地发现,原来哥哥每天都收听祖国大陆的新闻广播啊!
走!回祖国去!
这个念头一出现,就如大海的波涛,强烈地冲击着佩英的心。多少年啦,“祖国”就好象一块大磁石,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故乡”就好象一幅大画卷,日日夜夜在她的心目中闪闪发光……
对!回祖国去!
欢快的圆舞曲:高飞的海燕
1951年1月。吉隆坡一一新加坡——五羊城。
久居无新意,离时倍觉亲。这也许是人之常情。
佩英从哥哥手里接过新扯的火车票时,也许还不觉得自己会有多少对吉隆坡的眷恋之情;待到踏上车厢踏板,挥手与亲人告别的时候,眼泪竟扑簌簌地夺眶而出。因为,她,一个少女,就要只身离开自己生活了十五个年头的“摇篮”远行了。
啊!再见了,亲人!再见了,第二故乡!
火车风驰电掣般奔向新加坡。轮船驶出新加坡港湾。
船过马六甲海峡,转头向北。少女更加高兴了。‘唐山’,‘唐山’,她就在那边。那里有“北极”、有“北斗”,还有一颗传说中的“太阳”
“看!曾母暗沙,曾母暗沙!”
随着这喊声,佩英好象闻到了一股伴着海风吹来的妈妈的乳香!是啊!从这里开始,海是自己的海,天是自己的天。看谁还敢触动一下中国人的尊严!‘唐山’就是华侨的靠山,华侨的靠山就是‘唐山’。难怪满船的华裔,特别是青年人,都不约而同地唱着、跳着、喊着、叫着……
经过五天的海上航行,佩英终于第一次踏上祖国神圣的土地!罗湖桥上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在欢迎她,罗湖桥头解放军战士的亲切目光在欢迎她,五羊城的青山秀水在欢迎她,祖国派来的侨务干部在欢迎她……正是,山亲水亲人更亲,连听到那普通话的音调都感到心里甜透啦!
她,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她,终于从心底迸出了多年来想说而又没能说出的话——
“祖国,妈妈,您的女儿回来啦!”
充实的奏鸣曲:苗壮的葵花
1951年夏。中国。北京。
从广州开来的一列客车,缓缓地驶进前门火车站。一个中等偏高、体形健美的少女走出车厢,急匆匆地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向出站口走去。她那油黑发亮的短发,衬着轮廓清晰、方圆红润的面颊,两条舒展的浓眉,为那双明亮的眼睛增加了不少外在的光华。她的目光里,充消了幸福与激动,放射着聪敏和智慧的火花。当她走出车站,第一次亲眼见到老北京的标志一一箭楼,和新中国的象征——天安门时,那回国后经常含在嘴角上的微笑,就显得更加欢畅自然,流露出了无限的欣慰和自豪。在这里,她看到了母亲坦荡而温暖的广阔胸怀,也看到了祖国古老而年轻的伟岸形象。她暗下决心:努力学习,为她献身;迅速成长,为她增光。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三部的女生宿舍里,佩英正举着一个小镜子,反复练习俄语字母卷舌音的发音。因为她想毕业后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所以,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习。她盯着镜子里反射出的口型,不断琢磨着,认真寻找着发音的正确部位和方法,细心对比着每一次的变化和得失。就这样,声调忽高忽低,气息忽小忽大。
不久,学校团委会号召同学开展读书活动,佩英也积极参加。她一本本、一撂撂地看了许多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那些哲理深隧的名言,《普通一兵》中主人翁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都给了她极大的启发。《日日夜夜》、《新儿女英雄传》、《暴风骤雨》等巨著,更使她了解了许多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人民与恶魔之间的激烈斗争的具体情景。她开始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在于“给予”,而不在于“索取”:一个真正的人,必须使自己的努力,能给别人和社会带来幸福和进步。通过参加本班、本年级和全校的各项集体活动,她还看到了故宫的博大,目睹了长城的雄伟,欣赏了颐和园的美景,了解了圆明园的今昔……
这年的十月一日,佩英更是兴奋无比。因为她第一次参加了国庆游行,亲耳听见了世界上最响亮的歌声,亲眼看见了举世无双的旗海。当一队队装备整齐,雄姿英发的解放军战士,和一排排举着标语、图表的工人和农民,经过她面前走向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她心里总是重复默念着两个激动人心的字:“伟大!”“伟大!”
当学生队伍前进的时候,她和苏真也肩并着肩,手挽着手进入了天安门广场。扩音器里传出了毛主席的亲切呼唤:“学生万岁!”什么?我们学生也“万岁”吗!刹时,心头热血奔涌,心儿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她从这个“万岁”里,感受到了祖国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意识到了自己肩上所负的担子的真正份量。
佩英越来越有“大人气”了,进步也越来越快了。这是因为,她来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有机会可以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又有幸踏进了北京师大附中,这是一所把中国学者的治学精神与解放区革命老传统结合起来的新型学校,还置身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之中。在这个大家庭里,老师、学生干部和同学亲如骨肉,情同手足。平时,他们不仅在思想、学习、锻炼等各方面互相帮助,而且,每逢节、假日时,团支部书记方开路和同学张咏盖等总是把小叶和小苏接到自己家中。这一切,都被佩英记在心中。在潜移默化中她受到了熏陶。于是,她经常帮同学补课,主动替病号打饭、抄笔记,春游时帮助同学爬山,星期天帮助同学练习骑自行车……
在师大附中读书的这几年,佩英总有使不完的劲,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唱不完的歌。在学习向秀丽等英雄人物的热潮中,她在校内外做了许多好事;在斯大林逝世的悲恸的日子里,她向组织提出了入团的申请;在“向科学进军”的激流中,她和同学谈人生、谈理想、谈治学,做到了与同学“团结前进,不让一个人掉队”;在体育锻炼和运动队训练中,她和同学们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在宣传总路线、合作化和慰问“最可爱的人”等轰轰烈烈的活动中,她打着大钗走在学校腰鼓队的最前头;在无数次的节日演出前夕,她都要与向梅同学(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电影演员)共同切磋节目的内容与表现形式……
参观了国营红星农场和首都钢铁厂,实地了解了“一五”计划的伟大成就之后,她曾想过将来去当工人或农民;在得知哥哥已从南海舰队文工团调到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时,她又曾想马上就去参军,也当个文艺战士;可是,当听到附中课外地质小组的辅导员——北京地质学院应届毕业生何世章讲,勘探队员是建国大军中最光荣的、为国探宝的地质尖兵时,她又准备在毕业后当个女地质工作者……总之,她已经懂得了祖国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要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几年来,她已经不止一次地体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清楚地感到自己的学习与祖国的期望之间,竟有着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师大附中读书的这几年,也是佩英一步步向声乐艺术的宫殿日趋靠近的过程。读初中时,她经常利用课余和假日,到中苏友协北京分会举办的音乐欣赏会上,去聆听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读高中时,她参加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生广播合唱团。无论春夏秋冬,不管雨雪风晴,每次活动,她总是准时或提前到达排练厅。聂中明指挥见她这般刻苦认真,意识到了她对艺术的强烈追求。不久,她的美好音质,对作品理解的速度与深度、表现力的丰富与准确,尤其是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很快就吸引了聂指挥。经过培养和锻炼,佩英在合唱团中担任了部分领唱或独唱的任务。其中,由她领唱的《毛主席派来访问团》还灌制了唱片呢!
记得那一年,苏联莫斯科音乐剧院来华演出时,著名指挥家斯捷潘诺夫听完她的领唱后,表示赞赏。斯捷潘诺夫和聂指挥认为,她以后一定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歌唱家。从此,她不仅在学校唱、电台唱,也去部队慰问解放军,到农村慰问社员,到亚非学生疗养院去慰问疗养员,还一直唱到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欢迎世界青年来华访问而举办的文艺晚会。
待到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时,尽管她也曾报了地质学院的志愿,但终于还是听从了聂指挥的意见,高唱着格林卡的《伊万·苏萨宁》选曲和崔永昌、罗宗贤同志的《桂花开放幸福来》,被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录取为当年入学的唯一的女高音。
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叶佩英在领导和教师的亲切关怀下,刻苦学习,在艺术上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6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一株苗壮的葵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长叶、育蕾、开花。今天,她终于成熟了!
庄严的交响曲:“我爱你,中国”
1979年五月。北京。中央音乐学院。
叶佩英接到了作曲家郑秋枫的来信,询问她能否为电影《海外赤子》的几首插曲配音。她欣然同意了。因为当她一口气读完剧本时,已被感动得泪如泉涌。剧本写出了同叶佩英一样的千百万华侨热爱祖国的炽烈感情和一片赤诚,她觉得自己与剧中人黄思华的心处处相通。尤其是主题歌《我爱你,中国》,使佩英感到,它也是自己的心声。
于是,在演唱的时候,一开始她就用热烈奔放的感情,高昂激越的歌声,唱出了“百灵鸟从蓝天飞过,我爱你,中国”。这歌声一下子就“钻”到听众的心坎里去,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引起了他们感情上的共鸣。
随着电影《海外赤子》在神州内外的播映,叶佩英唱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叶佩英家喻户晓了。广大华侨都为此而十分骄傲地说:“叶佩英是在捧着自己的一颗心歌唱啊!她就是代替我们表达赤字之情的诚实的百灵!”
自此,接踵而来的便是赞美、称颂、“挂钩”、邀请……这里大多是对她的肯定、鼓励和期望。但也竟有人对她讲:“你要是到外国去,准不会像现在这般清苦……”叶佩英听了,毫不客气地说:“我记得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句话——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末,他也就不属于人类。我认为,自己是祖国十亿主人中的一员,我始终把祖国的日渐强大以为自豪。她是我的根,也是我心中的一切……到国外去,生活再好,仍免不了要做仰人鼻息的‘二等公民’。那滋味好受吗?脸上光彩吗?再说,如果只图生活安逸,孙中山满可以在檀香山逍遥自在地安度一生,又何必‘唤起民众’、舍生忘死地日夜奔波呢!如果只求个人成名,何将以面对朝鲜战场、老山前线那众多的无名烈士的英灵!是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的骨气!”这话语,字字千钧;这情感,万众共鸣!它和叶佩英的歌声一样,道出了十亿人共同、朴素的心声。
叶佩英在艺术追求上也是十分刻苦严谨的。她苦心钻研,博采众长,在自己的教学和演唱中寻求这一条中西结合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近年来,它不仅为《丫丫》、《苦难的心》、《排球之花》和《海外赤子》等电影的插曲配了音,还先后在天津、青岛、广州、北京、大连、哈尔滨、昆明、沈阳、武汉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
如今的叶佩英,早已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l983年又被晋升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副教授。她不仅担任了北京市侨联艺术团副团长、全国侨联宣传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务委员等职务,而且还光荣地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妇联第五届执行委员。她肩负重任,工作繁忙,但她的歌声却更加响亮。她为工人唱、为农民唱、为战士唱、为牧民唱,还为侨胞和外宾唱。每当掌声的高潮把她高高托起的时候,她总是虔诚地低下头致意,感谢培育她成长的祖国和人民。她决心继续通过自己的歌喉,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永远为祖国——母亲唱那首最美的、世世代代也唱不完的歌。这首歌的永恒主题就是一一“我爱你,中国!”
(选自1988年文心出版社《成才者的足迹》一书,作者翁向新。编者略有改动。)